张智在心里对杨越其实是有些轻看的。
“他跟他老丈人一样,都是死读书会考试的那种人。他老丈人就是国内那个最着名的大学毕业的,可是,眼看工作一辈子了,没干出一点名堂。”有一次说闲话的时候,张智对朱墨提到过杨越。
杨越是那一年和张智他们几个人一同到北方化工大学读的在职硕士研究生。杨越拿到硕士学位后,选择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去年,他博士毕业回到曙光院,也被任命为副总工程师。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西城市人才流失严重,曙光研究院这个堂堂的部属科研单位,连续好几年竟然没有一个博士。杨越毕业回来,算是填补了曙光院这个令人尴尬的空白。
选择继续回曙光研究院工作,很多人都认为,这是杨博士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杨越的爱人梁玉也是研究院的职工,就在张智他们部门工作。梁玉的父母及家人也都在曙光院。曙光院的政策是夫妻同去同留,杨越如果不回曙光院,显然会牵累出很多问题。
“在美国化学学会最新的一次年会上,有三个研究小组分别报告说,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毒性。”杨越想用具体的实例说服张智
张智说:“国外开展纳米技术的安全性研究,并不是要限制纳米技术的发展,而是要更科学地发展纳米技术。”
杨越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在一个研究报告中指出,一些科学家、环保主义者、伦理学家、社会学家,对纳米技术可能造成的危害已经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张智说:“我认为,不能以偏概全。科学研究的过程本来就是正与谬的博弈。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纳米技术的研究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两个人的讨论,唇枪舌剑,谁都没有绝对说服对方的理由。
项目论证,不是相互谦让的事情。院技术委员会要求争论双方,会后做进一步论证后,再提交技术委员会确定。
跟杨越的一番对话后,抱有成见的张智心里不得不承认:刚毕业不久的杨博士虽然对国内国际的技术应用市场缺乏足够的了解,从理论到理论的东西多了些,但有了理论的支撑,假以时日,会让杨越后劲十足。而自己近几年,逐渐远离科研一线,专业理论性的东西关注的也越来越少,这样下去,总有一天会有老本吃尽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