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部属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你从实际工作的体会中,对这份文献中提到的关于一个国家是应该支持‘无用的’基础科学研究,还是应该将资源集中于技术的转化和应用研究的问题,你是怎么看的?”
显然,答辩组长研究过这份文献。
其实,回答这样的问题,即使超出了答辩者事先所做的准备,但对于一个已经从事了多年科研工作的人来说,只要用辩证的观点去阐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转化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可以了,因为任何事物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这样,就不会太偏离教授们想要的答案。
有着多年科研一线工作经历的张智,并不缺少这种认识问题的基本素养。而且,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解决科研中的难题,也是他一贯遵循的原则。
但问题是,在张智根深蒂固的潜意识里,他是不看重基础科学研究的。
这种潜意识的形成,主要来自家庭的影响,来自他从小到大的生活经历留在他思想中的深深的烙印。
这种潜意识指导着他,做任何事情,都要以解决眼前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眼前的问题都解决不好,那又何谈未来。
这种潜意识早在他报考大学专业的时候就已经被映照了出来,以至于在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他也一直在试图配合父亲要他多搞“短平快”项目的建议。
于是,张智回答:“如果一个国家短期内想要增强技术和经济的实力与竞争力,就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用于能很快产生市场效益的技术转化以及实用性技术的研究,以此推动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田教授在张智的开提申请中,是没有看到这份文献索引的,之后张智把开题报告完整提交给他的时候,他没有再去重点关注文献列表这部分内容。
技术转化工作会带来很大的经济利益,特别是在短时期内就能见到成效,这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诱惑。此刻,他听到张智回答问题的主观性表现得过于强烈,而这种主观性显然有可能左右张智博士论文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最终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