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那一刹那

与谁同搏 武姿 1270 字 2024-05-21

陈副市长指着一间挨着一间的店铺:“现在,这里逐渐恢复了从前的繁荣,你们看,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肤色的客商重新云集在了这里。在我们义乌小商品城发展的历史上,每一次危机都可以说是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都会促使我们进行一次质的改变,去适应国际市场的千变万化。”

“那段时间,不知所措的不光是白云霞他们这些商户。”义乌市经济发展局的王局长说,“从前年初开始,我们先是有一家大型企业因资金链断裂关了门,紧跟着,一批企业纷纷倒闭,形势的发展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料。”

“在危机面前,要先稳住自己的阵脚,谋求应对之策。我们市委市政府首先统一认识,大家说,与其坐拥愁城,不如走出去,走出去,也许就是另一番天地。西方不亮东方亮。欧美人的腰包瘪了,还有亚洲非洲市场,还有庞大的国内市场。我们要学温州,把坐商变成行商,动起来就有活路、有希望。”陈副市长说。

“所以就有了咱们义乌商户到海外去办展会声势浩大的场面。”牛铭一说。

“对。当时迪拜还没有爆发债务危机,作为重要的港口和贸易中心,它与义乌一直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也是义乌市场出口的重要通道之一。去年六月中旬,两架包机满载着到迪拜参展的商户,从义乌机场出发,飞往阿联酋迪拜市,一百四十多家参展企业的三百多名客商,开始了一场万里行活动。”陈副市长神情激动地说。

晚上回到考察团驻地,牛铭一在自己的工作日志上记录下了这样一些内容。

——义乌人的眼界、务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句话,经济的恢复绝不是重复。一年前,义乌市就开始了一场伤筋动骨的经济转型升级,一千多家骨干企业响应政府号召,积极投身其中。那么,我们西城该怎么办?

中国经济在走过了不同阶段的发展道路后,转型升级的渴望愈加强烈。在义乌,这种转型的渴望已不仅仅是外在的呼唤,已经成为内在发展的迫切需要和生动实践。

——此次考察,义乌市最值得借鉴的地方是,他们认为,从推动产业升级、企业转型来看,冲击全球经济的这场金融危机甚至是有好处的。因为,生意好做的时候,大家都在赚钱的时候,谁还有动力去想升级想转型的事呢。

——义乌的一些企业已经确立了以强大的研发能力、先进的生产工艺和完备的销售网络为核心的竞争优势。因为他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威胁来自危机后新一轮经济“起跑的竞赛”。

写到这里,牛铭一的脑海里猛然闪过一个令她为之一振的念头。

于是,她把自己的笔记本翻到最后一页,记下了这样一段话:“时于此刻,这一刹那,我怎么会突然产生了那样一种想法。或许,这个想法一直都在心间萦绕,只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