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申请留校

与谁同搏 武姿 2312 字 2024-05-21

“说句实话,可能是我在曙光院待时间长了,每次接到的科研课题都是真刀真枪地干,直接面对的是要解决某个领域的技术难题,所以,对炮制一些毫无学术发现的论文,实在是有点不屑。”

张智说的是实话。参加工作这么多年来,他很少耐下心去整理发表论文。

“这样的话,你进到高校里是要吃亏的。大学里,晋级也好,收入也罢,都与论文紧密相关。现在,大学里就是以论文论英雄,论文就是大学老师的人生,不管你愿不愿意接受。”甄福喜说。

“我就是觉得天天埋在论文稿里,即便发表了再多论文,到头来,总好像什么也没干出来似的。”

“老弟,你要是真有这样的想法,你听老兄一句劝,那你不适合从曙光院出来,再返回到学校里来。”

对甄福喜的这句话,张智虽然听着心里不大舒服,但他承认,甄福喜说的都是实话,也的确是在为他考虑。

“张智,我知道你心目中理想大学的样子,你可能是既想身处大学这种浓厚的学术氛围之中,又可以像在曙光院专心搞科研那样,不必以论文论短长。”

张智哑然。

看着张智的表情,甄福喜意识到自己的话有点太直白了。

于是,他想缓冲一下气氛,便将话题扯到了别的地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美国和苏联从东西方向同时攻入德国,开始在占领区掠夺各自认为最值钱的资源。那时,苏联视重工业为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便集中精力抢运德国的各种机器和设备。而远离本土的美队,却对德国的大学城感兴趣,把大量高学历的人才当做战俘,跨洋过海运送回美国。有人就认为,正是由于对国家未来发展最重要资源的不同认识,导致了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后来截然不同的命运。”

甄福喜明白张智申请留校虽决心已定,但又患得患失、欲进还退的心理。

他想帮助张智打消顾虑。

“现在,国内的海归多了,但真正的精英是少之又少。虽然大批出去的都回来了,但你从总数看,截至去年,中国已经派出了一百六十多万的留学生,居世界之最,而目前回来的只有不到五十万。从二〇〇〇年开始,每年大约又有四十万人移居海外,其中大部分是通过技术、投资移民以及留学的方式出去的。”

甄福喜列举这组数据,是为张智进一步分析如何将劣势变作优势。

张智的思路便也随着更加清晰起来。

“老兄这么一说倒是提醒了我。我们学校商学院的学生做过一个调查,国内最着名的两所高校的高科技专业毕业生,差不多百分之八十都去了美国,其中有一年的数字是,这两个学校均以五百多名的博士输送量,成为美国大学博士生来源最多的两所院校。但这部分人,目前回国的比例很低。”

“所以,张智,在申请留校这件事的运作上,你还是有你特定的优势的。”

甄福喜的话,让张智长出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