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立足本土

与谁同搏 武姿 1343 字 2024-05-21

“门槛低,但上市后呢?”李新明自问自答地说道,“上市之后的维护成本,根据美国市场的监管法律,企业每年都必须接受专业机构动辄高达一百五十万美元的年度性审计,而且这是刚性费用。但是,目前在国内上市的企业,每年支出的维护成本只要几十万元人民币。”

李新明这么一说,大家忽然都发现自己忽略了这一点。

“要我说,也不排除一些在海外上市的企业完全是出于规避监管的投机性考虑。现在这个因素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在某些环节上采取了措施,加大干预和控制的力度。比如,有些企业在海外募集的资金在结汇时就出现了困难。”李新明说。

“而且,一些主营业务主要依托国内市场的企业,选择海外上市,在上市之后应该获得的企业印象推广、品牌建设等等,所受到的关注和传播效应,实际上是弱于国内资本市场公开挂牌和频繁交易所能够达到的效果的。”郑宇这个在国内a股上市的企业副总,对此是有着切身体会的。

“由于不同的文化沟通特点,在海外上市的整个过程中,与完全本土化的运作相比,有时,可能仅仅因为语言问题,就会导致相应的法律文书和协议签订,在风险控制层面出现问题。”李新明又说。

“所以说,”董晋道,“在国内资本市场开放之初,许多企业不了解股市的风险,监管部门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是有道理的。但是,这样一来,每年审核批准上市的公司数量就很有限,那些符合上市标准又急于上市募集资金的企业,只好选择到上市要求较为宽松的境外资本市场,这对于国家来说,不能不算是一个损失。”

“政府现在是鼓励企业立足本土资本市场发展的。”邹东明说。

朱静波附和道:“我们当地政府就设立了扶持企业改制上市专项资金。企业从改制到成功在境内上市,可得到市级奖励资金一百多万元,加上各县区的奖励,上市企业算下来可得到超过四百万元的奖励。”

“上市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发展。就拿勤凯公司来说。”林俊接着说,“我一直在将勤凯做创业板上市的准备,因为创业板63%的公司为制造业,尽管最近创业板备受争议,但整体来看,创业板上的企业科技含量比较高,多数企业是细分市场的领头羊。”

林俊继续客观地分析:“国内有一个做节水的企业,刚刚创业时,没有想到要上市。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市场需求扩大、产量跟不上、资金短缺,管理层意识到,要做大做强,必须上市,又正巧赶上了创业板。最初,股价跌宕起伏,现在已经翻番了。所以,上市的选择不是到了海外就会显得高大上,而是上市后,企业能不能借此实现持续的高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