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的奥秘之一,就是在哈密和吐鲁番盆地上,分布着四通八达,犹如人体血脉似的坎儿井群和潜流网络。
说道坎儿井,那是无动力引水工程,它是利用潜水自由水位的自然坡降,顺势将潜流引出地面的人工水利工程。
坎儿井源在地下60米,因气候炎热,古人们便在地下修筑了千余条全长5000公里的暗渠,储存融化的雪水。
坎儿井是一种结构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统。它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组成。
竖井的深度和井与井之间的距离,一般都是愈向上游竖井愈深,间距愈长,约有30至70米,愈往下游竖进愈浅,间距也愈短,约有10米到20米。
竖井是为了通风和挖掘、修理坎儿井时提土之用的。暗渠的出水口和地面的明渠联接,可以把几十米深处的地下水引到地面上来。
它是人类在吐鲁番、哈密这个特殊的自然环境下,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巨大成就,是一项防蒸发、无污染的环保水利工程。
有人将坎儿井比喻成,干旱农业地区的地下运河,与长城、运河并列,誉为中国古代“三大人工水利工程”。
美国人亨丁顿在其著作中说:坎儿井来源古代波斯语karēz,他认为发源于波斯,向西传播到欧洲意大利,向东自外里海地方传入新疆。
但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新疆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所辖的托克逊县克尔碱镇,发现一幅岩画。
专家们推断这是2300年前的文物遗迹,画面上刻有水系、井、泉,其配置形式,与坎儿井极为相似。
考古专家们认为,这是新疆先民们给我们留下的,新疆在远古时代,就有坎儿井的,最有力的实物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