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回 女儿国齐心协力 佛仙殿奠基开工

仙与凡 董兴启 5082 字 2024-05-21

话说杜尚书对太师道:“回禀太师,下官有一想法,可有此效。”

太师惊讶地道:“杜尚书快讲来听听。”

杜尚书道:“回禀太师,大殿的立柱及殿梁,在大殿中是最为重要的结构,也是最显眼的部位。松木木质松软,易腐易蛀,难承千年之载。以下官愚见,‘成仙殿’的立柱及殿梁,应全部使用名贵木材,这样,既能确保大殿的建造质量,又能彰显出‘成仙殿’的尊贵与奢华,使臣民百姓仰视,道我等臣子对先王忠孝。”

太师道:“要用何种名贵木材?”

杜尚书道:“回禀太师,可用楠木。楠木木质坚硬,油性大,耐腐不蛀,千年不朽,即能承受重力,又身价名贵。”

太师听了,有些为难,道:“用楠木做成仙殿的梁柱,当然是最好。但该木名贵,生长缓慢,这等大料,有钱也难买到。”

杜尚书道:“回禀太师,正是因为这楠木大料稀缺,有钱也买不到,才要选用这种木料。”

太师疑惑地道:“这就怪了,明知不好寻找,杜尚书为何却要自找麻烦?”

杜尚书道:“回禀太师,若是用钱可以买到的木料,用所捐之银购买便是。但那样哪里还有朝廷献力的表示?正因为用钱买不到,而朝廷却做到了,这才可以显示出我等臣子的忠孝之心啊。”

梅大人道:“启禀太师,杜尚书所言极是。先王功德昭彰,成仙殿理应建得雄伟、尊贵,以供万民瞻仰,也示我等臣子忠孝。”

众大臣也七嘴八舌地道:“二位大人说的对,我们做臣子的应对得起先王,不能遭百姓诟骂……”

太师有些为难地道:“道理是如此,可这些大料到哪儿弄去?”

杜尚书道:“回禀太师,下官曾有耳闻,在三山府的木山南坡,有人曾见到过楠木大树。下官恳请太师,遣人进山采伐。”

太师道:“茫茫大山,如何寻找?”

杜尚书道:“启禀太师,常言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心至诚,则神灵感动。下官曾听尊长讲:孝子卧冰求鲤,卧雪求笋,终得如愿。皆因至孝之心至诚,感天动地之故也。克万般之难,方显我等臣子忠孝之心。”

太师听了,不好再反对。若再反对,便显得自己对先王不忠不孝了。于是道:“以杜尚书之见,谁可担此大任?”太师不想揽其责任,便将选择进山采伐树木人选之事,推给了杜尚书。

杜尚书道:“回禀太师,依下官之见,此大任可交付兵部春尚书。春大人处兵强马壮,可担此任。”

春尚书闻听,赶忙出班对太师道:“启禀太师,末将处虽是兵强马壮,但从未进深山采伐过木材,对木材也是一窍不通,恐见了面也识不出那楠木来。”她哪里敢应承这事?万一进山采伐不到那些木料,耽误了成仙殿的建造,她岂能承担得了这等责任?于是赶忙推辞。

太师望着杜尚书,迟疑地道:“杜尚书,你看……”太师故意拖长了声音,也不说准与不准。

杜尚书见太师不拿决断,便对春尚书道:“春大人,为先王建造成仙殿,是一项宏伟事业,我等臣子都应义不容辞,尽心竭力,你怎么反倒推脱起来?只有你们兵部人强马壮,适合进山。不识路径与楠木,又有何妨?可带老猎人和伐木人一同进山,有她们在,何需你们军士识得?请春大人切勿再推辞。若再推辞,便是对先王的不忠不孝了。”

经杜尚书如此上纲上线一说,春尚书哪里还敢再言语?她心里明白,若再推辞,众人真把她当作不忠不孝之臣子了。

太师见春尚书不再推脱,便道:“春尚书,就依杜尚书说的办吧。你可挑选身强力壮之军士,找猎人及伐木人作向导,进山采伐楠木大树。具体要求你听杜尚书的便是。”

春尚书只得应承道:“末将遵命。”

太师又道:“成仙殿的建造,务必于今年九月底之前竣工,要在十月初一大祭之时,设位祭拜先王。春尚书所遣之人,务必要于五月端午前采伐回所需之木料,一是为了不耽搁大殿建造工期,二是五月以后,更过了采伐季节。春尚书可传令下去,不得有误。”

春尚书心里连连叫苦,心想:那楠木大树有与没有还不知道,即使有,也难有那么多,这不是你杜鹃在害我吗?但又不敢说,只得不情愿地道:“末将遵命。”春尚书虽说不情愿,但她明白,既然领了命,就由不得自己心情了,就必须尽心竭力,把事情办好。

杜尚书又道:“启禀太师,我京都城木匠,雕刻、雕塑匠人力不足,技术也不够精湛,可否到国外招募?”

太师道:“杜大人,一切以成仙殿的建造为重,凡是建造成仙殿所需工匠,如有不足,你可直接遣人到他国里招募,不必再向本太师禀报。”

杜尚书施礼道:“下官遵命。”

议国事散后,出了金殿,春尚书向杜尚书要过所需楠木木料清单,只看了一眼便傻了眼,直呼道:“我的老天爷,这么多啊?”

退朝的大臣们经过春尚书身边,有的开玩笑地道:“春大人,为先王建造成仙殿,你可抢了头功……”

亦有人附和道:“是啊,等成仙殿建成,谁能忘记春大人所做的贡献?春大人真是功高至伟啊。”

春尚书听了直摇头,心里有一种说不出道不出的感觉。等众人走后,她对杜尚书道:“杜大人,你可把我害苦了。”

杜尚书笑道:“春大人,我杜某怎是害你?没听到大人们讲吗?这是给你的立功机会。你是建造成仙殿的第一功臣。”

春尚书气哼哼地道:“感谢你杜大人了。我若采伐不来这些楠木,太师就得处罚我。就是太师不处罚,我也得让女儿国的百姓给骂死。”春尚书用手挥舞着所需楠木木料清单,又忿忿地道:“杜大人,本人听说,那楠木长得极慢。你倒不客气,还要经围六尺的,这等大树,即使千年也难长成啊!再说,即使有这种大树,也就那么几棵,你老人家倒是大方,一张口就是三四十根,你以为是去地里拔萝卜?要我到哪里找去?你不是把我害死了?”

杜尚书一本正经地道:“春大人,你说的这些杜某都明白。正因为如此难办,所以才要我们朝廷去做。若是百姓都能做到,我们再做又有何意义?也正因为难办,你春大人却完成了,不正彰显你的才能吗?朝野上下,对你岂不要寡目相看,敬畏有加吗?”

春尚书道:“杜大人,你只是说了办成之事,那万一办不成哪?我不就遗臭万年了?”

杜尚书认真地道:“春大人,怎能办不成哪?你若是这样没有信心可不行。不管做何事,首先心要诚,要有信心。古人卧雪求笋都能如愿,咱们怎能不会成功?”

春尚书道:“那卧雪求笋只是……”

杜尚书打断她的话,道:“春大人,杜某还有事情,就不耽搁你的时间了。”说着,向春大人拱了拱手,道:“杜某告辞,杜某告辞……”急急忙忙脱身而去。

春尚书望着杜尚书的背影,抖动着手中的楠木清单,气得直哼哼。

春尚书回到尚书府,便心急火燎地命侍从车钱唤来京都城府尉杨兰。这杨府尉约三十岁年纪,中等身材,一副精明干练的样子;说话响亮,做事雷厉风行。见了春尚书,施礼道:“下官拜见大人。”

春尚书道:“杨府尉,太师有令,命我兵部遣人,携猎人及伐木人到木山南坡,采伐楠木大树,用于建造成仙殿。本尚书命你整点人马,速速进山采伐。两个月内,务必将所需之木料运回京都城。”说完,将楠木清单递给杨府尉。

杨府尉接过清单,看了一眼就皱起了眉头,但却道:“下官遵命。”便施礼退去。

春尚书望着杨府尉的背影,好不纳罕,心想:难道她胸有成竹?也不说些困难?真是初生之犊,不知艰难呀。不免也为她担着心,捏着汗。

杨府尉回到府里,立即唤来参军梅灵,商议此事。这梅参军四十露头年纪,中等偏矮、略瘦身材,一副富有阅历、精明的样子。梅参军道:“大人,此差事万分棘手。这等树木,实难寻找,即是寻得到,也难有这么多。要完成此差事,真如登天。”

杨府尉道:“本官刚才从春大人手中接过清单,便知此事甚难。但命令已下,抱怨何用?既解决不了问题,反遭上司训斥,还不如多想想办法,看看怎么办的好。你且说,此次进山伐木,要带多少人?”

梅参军想了想,道:“回禀大人,此次进山伐木,有两大事要做。一是寻找,二是运出。以此来讲,当然是人员越多越好,但人太多,又恐生出枝节来。依属下看,最好带人员一百名。至于人员的组成,则可选军士二十名,用于保护进山人员安全。还要带十名猎人,其她的则全为伐木人。”

杨府尉道:“为何带如此多伐木人,而不多带军士?”

梅参军道:“大人,我等军士,虽身强力壮,但从未经历过深山密林生活,也不识那楠木,更无采伐技巧。寻找与砍伐之事,要全靠伐木人,因而要多带些才是。深山密林中道路崎岖,要靠猎人引路;野兽出没,也要靠猎人驱赶,才能确保大队人马安全,因而也要有猎人才可。”

杨府尉听了,道:“参军想得极是周全。就依你所讲。后日一早起行。”

梅参军道:“大人,山中凶险,大人就不要亲自去了,可遣一校尉带队即可。”

杨府尉道:“此等大事,本府尉不亲自前往怎能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