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人登长城,只感叹其壮观伟大,却很少人沉思过,这蜿蜒的四万余里长城,到底付出了多少鲜血与汗水,付出了多少代价!
一朝朝,一代代。
挑着城砖的人,修筑长城的人,就这么生活着,付出着。
子子孙孙,似是无穷尽。
要知道,明代的长城,从洪武到嘉靖时期,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就没真正停止过,而且多是较大规模,嘉靖之后,长城修缮、增筑,那也只是规模降低了,并没有完全停下来。
后世有人嚷嚷,满清就没修长城,借此夸耀,他娘的不是蠢就是坏,明长城能修的边塞地带基本上都修了,连成一线了,它自然不用再大规模修了,但清代修缮、增筑长城的地方少吗?
后来为了对付捻军,干脆在中原大地上修起了长城,这不是清干的事?
倒是现在,顾正臣面临着一个困难的抉择,那就是这长城,还要不要继续修下去!
修长城,如同给家造个院墙,里面的人睡觉也有安全感,不用担心家里的白菜被野猪给拱了。
可问题是,这个代价是不是太大了一些,时间是不是太过漫长了一些?
若是能控制草原,在草原之上设置巡检、卫所,守在更外围,从此之后再没有胡虏能够轻松进入关内的话,这道城墙修下去的价值还有多少?
修还是不修,现在修还是晚点修,快修还是慢修,现在需要从头权衡了。「与大家谈谈心,说说有些读者反应的水文问题。
怎么说,首先我得承认这一点,我写书很喜欢夹杂一些自己对历史、对世界的看法,有时候还会影射下当下现象,甚至还会花不少篇幅去介绍一些历史性的东西,这部分“水”我原本是可以省下去的,不查找资料,我也不用去下载论文,翻一篇篇硕论去看,也不用买一堆图书查证资料是否合适,省精力省时间了,多好的事……
可我内心过不去这一关,我始终相信,历史文的内容,有些事需要对历史负责,也需要有历史的内容在里面才算是历史文。寒门毕竟不是架空的,不是虚构一个朝代肆无忌惮怎么写都可以,所以我还是会坚持,在合适的地方,去嵌入历史的内容。
第二点,有些人认为群像、小故事多,比如相逢时的场景,吃个土豆炖牛肉的画面,都需要去刻画,去描写,太水了。我是这样想的,如果有朝一日读者看完这本书,回想起故事内容时,想到的除了主角视角之下的风云,还可以想到那些有些有肉的人,百姓,军士,商人,官员……
从第一本《巅峰仙道》青涩入门,修仙的叶长天,到《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的帝王朱允炆,再到这本《大明:寒门辅臣》臣子顾正臣,我笔下的世界始终都不是只围绕着主角去转,配角也有他的生命,他的悲喜情仇,他们也有血有肉,不是主角的附庸。
第三点,我可以快速推进度,我甚至可以在几天之内拉到北伐去,可还有一个时间线的逻辑问题,金陵距离捕鱼儿海那么远,你这边布置了,随后那边就知道了,然后这边又反过来布置应对,这来回一次,就是小半年,没有任何故事的穿插,直接去写北伐,进度上是有了,可逻辑上呢,如此快速的拉动,这些大事件之下的人物,会不会显得更单调了。
当然,大家的意见我都在看,大家的评论我每天都在浏览,只是没一一回复,后续的故事我也会适当加快,毕竟还有许多坑没填,许多事没做,感谢大家的意见与提议,欢迎大家讨论哈。
还有,多更新的问题先等一等哈,为了上次爆更,手指有腱鞘炎了,打字多了手指肚子疼,目前还不敢多写,先等一等。
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有啥问题尽管留在评论区(纵横与七猫),惊雪会去看哈。」
:https://fd。手机版:https://f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