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显的嗓音并不甚尖,相当平柔:“回世子话,想来是镇国公复活之后,便如压舱之石,稳住了局势。”
朱高炽手搭凉棚:“即便是镇国公在北平,百姓也不应如此平静,毕竟元军举倾国之力入关,咱们来的途中,可是听到了喜峰口、蓟州镇失守的消息,这里的百姓,不会听不到。”
侯显也有些奇怪。
喜峰口、蓟州镇接连失守,这个消息可以说是震动天下,这会不知道金陵会乱成什么样子,可在这里,竟不见大批百姓逃亡,相反,还是欣欣向荣,安居乐业的场景。
八十里啊,都不够骑兵半日路程。一旦防线被突破,骑兵立马就能出现在通州、北平这里,按理说,距离战场如此之近,没道理百姓也好、商业也罢,还如此安宁,没一点战争的紧迫感。
“看那里。”
侯显手指岸边。
两个衙役正拿着梆子,一边走一边喊:“前线安稳,来往勿忧。天佑大明,元军必败……”
朱高炽依旧看不懂,见母亲走了出来,便询问道:“难不成就靠着这些言语宣传,百姓就能忘了近在咫尺的战争,安定地留在这里过日子,而不是去其他地方避一避?”
燕王妃徐仪华温婉一笑,宠溺地看了看朱高炽,言道:“舟如君臣,水如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镇国公深得民心,便如静水行舟,舟稳而民安。可若是没有这份人心,你以为会是什么场景?”朱高炽认真地思索了下,言道:“战争来时,惊涛四起,舟船不稳,继而难以胜敌,最终舟船倾覆。”
徐仪华很是满意:“所以啊,战争后方安稳与否,一要看前方将官,是否能让百姓安心,二要看,这里的百姓对胜利的自信有多少,对大明的信心有多强。”
“说起来,镇国公来这里,还真是一步好棋,若只宋国公主持大局,采取同样的策略,这里估计要乱上不少。”
单论军功,严格来说,冯胜远超顾正臣。
可论民声,论知名度,论百姓的信任与敬仰,那冯胜这位老国公,还真比不上顾正臣。
徐仪华只是说了一半,没有说的是,胆小的,能跑的,不信任顾正臣的,人家早跑了,还会等到现在让你小子看到……
不过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教育,让这孩子知道人心的重要性。
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