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晋王提议全部过,燕王言说自来水

面对这种事情,作为一地太守王敏仲自然是不能接受的,毕竟瘟疫发生的多了,死的百姓多了,这岂不是说他治下治理的不行?

那是会影响他政绩的!

于是在听到自己的好友苏轼苏东坡被贬到了广州相邻的惠州,当即便写信过去求救了。

而苏轼收到好友来信之后,非常热心肠地为其想起了解决办法。

随即苏轼便想起了他曾经游览过的蒲涧山(也就是日后的白云山),那山中溪水清冽甘甜,又被称为‘甘溪’,非常适合作为饮用水使用。

不过山上虽然有优良水源,但如何避免污染,源源不断流入千家万户呢?

于是苏轼的构思便是在山中的滴水岩下开凿石槽,承蓄飞流直下的泉水,并用多管凿空的竹筒相连,作为自来水管,顺着由高到低的地势把水直接导入城区。

泉水引入城区后,储蓄在以石头修建的大水槽中,再用其他竹管作为分水管道,而后分流到遍布城市的小水槽里,让民众在家门口就可享用淡水。

可以说除了没有亲自负责之外,理论上的实施到后续维护的所有工程,苏轼全部都贴心地考虑到了。

正因如此,广州的居民百姓在九百多年前就喝上‘自来水’,这也算是领先于世界的一大创举了。

而听完广州知府的讲述之后,殿上的一众文武百官以及各地的地方官员,皆是明白了自来水供应原理。

听上去并不难,而且所费也不多,不过是万余竿大竹,以及数十里的葵茅苫盖而已。

甚至有些官员已经开始举一反三,思索起用陶瓷,以及混凝土水泥制作自来水管道的可能了。

毕竟大竹再大,也就一回事,小地方或许还可以,但是百姓人口众多的大地方,就不一定能供应得上了。

就像秦宇未穿越之前的现代社会,有一个让人感到非常痛苦的“水池大小管进水、排水”问题,若是进水管道不如出水管道效率高,那么在一进一出间,迟早会因为进水跟不上输水,从而导致蓄水池陷入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