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手表好啊!”
“卫尉寺应该人手一块。”
将手表戴在手腕上,刘侨高兴地道。
只是抬手就能看到时间,这在联合行动的时候实在太重要了。
如果卫尉寺每个警员都有手表,在执行抓捕行动的时候会更方便。
吴孟明同样也拿了一块手表,感受到了手表的好处,询问庙祝道:
“这块手表多少钱?”
“你们能造多少?”
老庙祝眉开眼笑,向两人道:
“这块手表不贵,只要八十两银子。”
“要是内府监的钟表工坊下定单,说不定还能再便宜点。”
“对了,先前忘记说了,这块手表的专利已经授权给钟表工坊,每制造一块,会给发明人二两银子。”
这是钟表工坊所采取的策略,在没有出钱购买专利的情况下,获得生产的权力。
大部分工匠没有专门的工坊,都会选择授权给钟表工坊,用专利获得收益。如果他们要自己生产,反而会因为很多钟表零件的专利在内府监手里,需要给内府监缴纳专利。
也因为此,很多工匠在研究出新样式的钟表后,并不自己生产,反而就专心搞发明,意图获得悬赏。
刘侨和吴孟明听到这个解释,虽然觉得凭锦衣卫和内府监的关系,采购手表能够便宜点。但是这个便宜也有度,不可能打折到只有一半。
即使降到六十两,那也是一个从九品官员一年的俸禄。普通警员需要两三年,才能积攒出来。
所以给全体警员配手表根本就行不通,最多给官员配上去。
琢磨着卫尉寺官员的数量,再想着这么贵的东西专给卫尉寺配了,锦衣卫其他机构肯定会不满意,刘侨道:
“看来,这手表还不能专门给卫尉寺配。”
“咱们回去合计一下,看看能不能让后勤厅掏这笔钱。”
和吴孟明一起掏钱买了手表,回去仔细合计。
老庙祝见这两人掏钱还有些意外,想要不收钱直接送给他们。
但是知道单件礼物超过十两就要纳税的刘侨,哪里愿意收陌生人的东西?
纳税就会在太府寺那边有记录,说不定就会被监察司询问。
不纳税事情更严重,因为皇帝一再强调纳税和服役是公民的两大义务,拒不履行有可能丧失公民身份,丢掉当官的权力。
知道皇帝脾性的刘侨,是不敢在这方面犯错误的。他如今收礼只收亲近人的,而且单件礼物不超过十两银子、一年总计不超过百两。
能被他收下礼物的,都能称得上心腹。一个刚认识的老庙祝,没有资格让他收礼。
所以,他直接取出一张一百两的顺天银行银票,签字画押之后,让庙里的销售人员收下,再给自己找二十两。
旁边的吴孟明也是如此,还拿着找回来的四十张五角辅币券感叹道:
“这钞票只有辅币券和银票,真是不够方便。”
“什么时候发行银圆券就好了,花钱、找零都更方便。”
刘侨捏着厚厚的纸钞,将它装进钱包里,笑道:
“银圆券暂时就别想了,议会那边没那么容易通过。”
“现在用辅币券都出了不少事情,直接发行银圆券还怎么了得?”
“我看啊,还不如指望发小面额的银票,顺天银行的银票谁敢拒用!”
辅币券在顺天府的推行,基本是顺利的。但是要说其中没有问题也不可能,负责治安的卫尉寺,就没少处理有关辅币券的纠纷。
而且对京城的权贵和商人来说,辅币券的面额还是太小了。他们更认可顺天银行发行的银票,随身经常带着。
不过银票的最低面额是一百两,平常使用面值还是太大了。很多人都觉得应该增加十元、五十元,那样会更方便。
不过顺天银行以金储会的规定为由,就是拒不发行。如今人们也只能忍受着,找零时收取银元或五角辅币券。
刘侨和吴孟明都是不耐烦带着沉重的银元的,所以他们收取的五角辅币券。四十张五角辅币券厚度也不小,把两人的钱包塞得满满的,不由有些抱怨。
当然,这对两人来说,是幸福的烦恼。普通人手上根本没几两银子,自然不会觉得辅币券不方便。
他们现在最大的担心,还是辅币券变成宝钞,很多人拿到纸币,第一时间想的就是换成银币或花出去。
甚至还有人拒收辅币券,产生很多争端。
卫尉寺处理过不少这类事情,对此非常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