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当场点为状元,奖睡龙床

大宋悍臣 鼠猫狗鸽 8474 字 2个月前

“盛世出祥瑞,乱世出妖孽。”

刘娥是听过这一句俗语的。

但是她又亲身经历了人为造假的祥瑞。

所以对于这句俗语又有些不相信。

妖孽。

异于常人。

因为宋煊他就异于常人。

小小年纪有如此见识,并且还是个多面手。

没成想连他身边的同窗,也异于常人。

过目不忘是什么本事?

刘娥听说那些读书人说自己博闻强识,就是在夸耀自己记忆力好。

别人读二三十遍的书籍,他兴许读十次或者别人的一半,就能记下来。

结果听晏殊说张方平过目不忘,那就是看一遍就能记在脑子里,这还不是妖孽?

如此多的“妖孽人才”同时现世,是否意味着大宋真的进入了盛世?

因为她觉得自己延续了真宗皇帝“咸平之治”的繁荣,废弃了一些不好的政策,大宋经济因此稳定上升,边患较少。

刘娥太需要“盛世”来证明自己执政的合理性以及合法性。

因此她对于晏殊做出的政绩很是满意。

再加上科举取士,广纳贤才。

这不就是稳固自己的统治吗?

往长远来看,如今刘娥觉得朝中需要几个刺头,而且也可以成为自己制衡朝廷的工具。

她深谙水至清则无鱼,若是朝中全都是恭顺之臣,反倒容易滋生腐败。

别看刘娥对自己人纵容,可是她已经有想法要整治贪官污吏了。

要不然也不会借着宋煊怒斥宗室子的那件事,亲自写政令,让东京城的皇亲国戚以及官员们去约束自己的子弟。

张方平这个名字她也记住了。

回头准备要去再瞧瞧省试的名单,重点观察一下宋煊那几个同窗,写的策论如何。

作为一名政治家,刘娥还是在合格线上的。

刘筠是相信晏殊的话。

因为晏殊就是个神童,而且享誉大宋好些年。

尤其是真宗朝就喜欢任用年轻人,这个传统多年被很好的贯彻下来。

毕竟推崇神童,本就是大宋政策的一种。

“晏同叔,如此多的好苗子,全都让你给赶上了,当真是让我好生羡慕啊!”

刘筠先前觉得包拯是个好苗子。

结果听包拯说,他的那几个同窗都很厉害之类的。

刘筠还鼓舞包拯,你作为庐江的学霸,丝毫不比他们差,定然能够在殿试当中大放异彩。

结果刘筠发现,自己确实是过于摆烂,小觑天下英才了!

包拯他没有欺骗自己,甚至还没有夸大!

晏殊多聪慧的一个人,如何能往自己身上揽功:

“要不是大娘娘与官家鼎力支持我行教化之事,想必也不会让许多贫寒子弟能过在应天书院读书,也就不会出现应天府学子霸榜事件。”

虽然刘娥本意并不是如晏殊说的那般,不过是给予了一丁点财力上的支持,大部分还是宋煊带着本地商人投入的资金。

但是此事在刘娥听来,那便是自己的无心之举,未曾想竟然开花结果会如此好看!

“哎。”

刘娥没有让晏殊的夸赞落下:

“老身不过是做了该做的事,说到底能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学子,还是晏同叔有眼光。”

“好叫大娘娘知晓,臣只是写了写信,找了些钱财支撑。”

“若是教学当首推应天书院院长范仲淹,此人尚在丁忧,被我请出山来,执掌书院,一改往日颓废模样,重新确立了校训,鼓舞学子报效朝廷。”

“改了什么校训?”赵祯追问了一句。

晏殊想了想:“他希望考入书院的学子今后能够以天下为己任,更改先前的天下同文的校训。”

“以天下为己任!”

赵祯默念了一句,倒是对范仲淹这个名字有了更多的印象。

“好大的~志向。”

刘筠把口气咽了回去,又听晏殊继续阐述范仲淹的想法。

我辈读书人自是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书院里研读经典,《四书五经》等等,由夫子带领大家领悟儒家思想精髓。

继而培养出高尚的品德。

仁、义、礼、智、信。

甚至范仲淹还鼓励学子们注重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

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

范仲淹提出了三点:

“第一参加科举考试,取得功名;第二在任上勤勉尽责,推行善政;第三关注民生,解决百姓疾苦,造福百姓。”

刘娥点点头,这范仲淹听起来也是一个干实事之人。

“老身想起来了,他在任上修堤,造福百姓,被称为范公堤,朝廷邸报提过此事。”

“正是。”

刘娥点点头:“他丁忧的时间快要到了吧?”

“估摸还有三个月。”

听着晏殊的回答,刘娥便没有多说什么,任命待到范仲淹丁忧结束再说。

孙奭两耳不闻窗外事,才把眼睛从宋煊的策论拔出来。

他抬头望向赵祯:

“官家是打算当殿就把宋煊点为状元吗?”

“没有先例吗?”

赵祯现学现问:“孙侍读,朕这样做可是有问题?”

“有先例是有先例。”

孙奭都不用特意举例子,在糊名制度没有实行前,官家自是要头一个看。

“臣只是觉得万一还会有比宋煊写的好的学子出现呢?”

孙奭把宋煊的策论放在桌子上:

“臣不是觉得宋十二的策论写的不好,而是至少也要对比一下省试前三名之人的策论,放好下决断,同时能够避免许多争议。”

“不必了。”

赵祯极少强硬的反驳了孙奭的言论:

“朕相信满殿的考生也没有宋十二写的好。”

“若是不服,尽管拿着他的策论前来对比。”

孙奭便退下不再多说什么。

看样子宋煊连中三元之事,是板上钉钉之的了。

毕竟当今官家已经长大了,不再像从前一样。

这是好事,作为夫子应该支持。

就是他不知道大娘娘他打算什么时候还政。

刘筠也没什么好说。

本来天子就是有权力当场定夺状元的。

晏殊也没有开口,倒是刘娥微微蹙眉,她并不想要让皇帝卖这个人情。

毕竟宋煊的实力在哪里摆着呢。

刘娥也不想往外交权,所以经可能的给自己招揽些人才。

宋煊这个犹如锥子一样冒头的人,是个值得培养的好苗子。

“宋十二为人刚折,可是易断,六哥儿真的想好了吗?”

刘娥斟酌的开口道:“要不要再磨练他?”

赵祯当然明白这个磨练是什么意思。

他被磨练了这么多年,极为讨厌这种所谓为了你好,故意打压你。

此一时彼一时。

年轻的赵祯如此想是正常的。

待到他年长许久后,也是会对臣子使用磨练你这一套的方法的。

“回大娘娘的话。”

晏殊当即站出来:“其实臣已经早就磨练过宋十二了,当年他第一次参加发解试,便已经通过,而且排名极为靠前。”

“但是这孩子总是觉得能考过就行,一副泼皮模样,臣当年好不容易才下定决心罢黜他。”

“后来我与范仲淹分别找宋十二谈话,才让他奔着连中三元这个目标去考的。”

“若是再以刚过易折来磨练宋十二,怕是会适得其反!”

“什么?”

晏殊此言一出。

登时再让孙奭、刘筠等人惊诧不已。

年纪轻轻通过发解试的学子不是没有。

可就宋煊这还是吊儿郎当的学习都能轻松通过发解试,足以证明他的实力有多强悍。

“险些忘了,宋十二的诗词早就名动三京,以诗赋为主,他如何能落榜?”

此事连一直关注宋煊的赵祯都不清楚,他脸上尽是错愕之情:

“晏相公,此事当真?”

“臣绝不敢欺瞒官家,宋十二的发解试的试卷尚且存档。”

“写的赤壁赋当真是让人身临其境,我现都记得。”

赵祯越发觉得自己的决定是做对了。

而且晏殊也给出了一个合适的台阶,让赵祯非常满意。

晏殊说完后,刘太后便不好再说什么了。

因为这个理由已经用过了,并且他们给宋煊定下了连中三元的目标。

如今看来,宋煊便是奔着这个目标努力的,且目前还真有这个实力。

赵祯松了口气,他目前暂时不想与自己的母后产生太大的争执,但是在这件事上,他还是做好了争执的准备。

好在晏殊及时递过来了台阶。

刘娥倒是觉得有些可惜,不过这种事在明面上她也用不着抢。

她相信以宋煊的智慧,应该明白朝廷当中做主的人会是谁?

“既然如此,那便宣布吧。”

赵祯一开口,登时让晏殊也侧目了。

毕竟这也忒快了!

而且还是当殿就宣布,根本就没打算给其余贡士机会?

罢了!

晏殊也不管了。

反正方才刘太后都说要先看宋煊的试卷破了例。

现在官家要当众宣布点宋煊为状元郎,那又算得了什么?

晏殊发现此时的朝堂,怕是会比前几年更加热闹。

因为官家他长大了!

晏殊向来习惯于明哲保身,故而即使在心中猜到了一些事的缘故,他也不会说出来。

今后应该更加小心谨慎的行事,晏殊在心中暗暗打定主意。

吕夷简瞧着宋煊的策论,一时间觉得头很疼。

一边是自己看好的,且真正靠着自己实力考上状元的宋煊。

连中三元呐。

可是有几个人能有这种成就?

另一边则是自己的党羽陈氏兄弟。

他们二人没轻没重的,在官家眼皮子底下,殿试搞事情。

再有宋煊如此“强行表演”的事情发生。

怕是此事根本就无法善了。

因为他觉得依照刘太后的习惯,定会狠狠的敲打他们的。

吕夷简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抉择。

王尧臣轻轻松了口气。

方才他一直都在埋头苦写,丝毫都没有抬头看去。

他放下手中的笔,虽然解元、会元一个都没有得过,但是并不妨碍王尧臣有一颗想要得状元的心思。

为此,他准备了三年又三年!

然后王尧臣望向宋煊的位置,结果却发现密密麻麻的人头,根本就看不见。

于是在众多学子还在考试的时候,便听到宦官直接敲了锣。

全体目光向他看齐,他要宣布一个事!

“陛下刚刚宣布,天圣五年殿试状元郎是应天府学子宋煊。”

“因殿试前被人做局,他为了保持清醒,用不足三刻的时间写完了超过千字的策论。”

“他试卷已经被诸多考官以及大娘娘、陛下都看过,若是你们有想争一争状元郎的位置,尽管来交卷。”

张茂则接连宣布了三次。

王尧臣惊得瞪大了眼睛。

毕竟他觉得直接自己才是大宋状元郎的有力竞争者。

王尧臣又低头瞧瞧自己刚刚费尽心思写完的策论。

宋煊他竟然用不足三刻就写完了一道让所有考官都赞赏的策论。

还公开叫嚣让不服气的学子去瞧。

如此狂妄的语气,很难想象是出自天子之口。

宋十二他写的得有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