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四章:权威转发

……

学校有安排人拍摄。

肖哥的镜头也记录了这个画面。

今天学校官网就发布了这个捐赠仪式的新闻。

学校官网发布的内容措词都很官方,用词简练,交代了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

尽量不用形容词,把事情描述完整,配一张比较严肃的图,大会议室背景拍照就很官方严肃。

喜欢研究新闻内容的人就会发现,新闻播报的事情至少遵循一个原则,真实,弄虚作假出来的代价比真实高多了。

一般不会骗人,但是措词需要你理解分析。一句话虽然不骗人,解读不同,意义不一样,南辕北辙。

会看新闻的人是能深度发掘出很多东西的。

从干巴巴的语句里是能找到真相和动向的。

而肖哥发的内容就有点像是个是微短影片,而且是很感人的短片。

他找了康喜县过来的领导要了他们沿途拍的照片和视频,还有找老师要了视频资料,从现场见面的场景,赠送野生菌,到捐赠仪式拍照,掌声落幕,一张张学生微笑使劲鼓掌的面孔,最后延续到校长和浩子的合影场景,以及背景PPT视频的画面,落后的康喜县,推开窗能看到远处的雪山顶。

还让康喜县给他打电话那个工作人员给录了旁白。

坐了很久的火车来到一所美丽的大学,见到了此行要见的少年,给他送上了他们一路小心翼翼照看,担心压扁的干野生菌,见面的时候有些尴尬的寒暄,他很开心的收了,少年意外的年轻,然后他们过来是为了答谢他,给郑重的送上了锦旗,送上了捐赠证书,感谢信,以及受到帮助的切实的人的感谢的话,现场的热烈,完成了此行的工作,我两个领导冷的打哆嗦,最后说一句,南方好冷。

这个视频的切入点是以康喜县工作人员的视角,讲述的。

独有的口音,努力标准,但是仍旧会被一两个词语出卖的口音,有一部分人听到会觉得亲切。不是老乡的人听了也会觉得真实,有些视频就要配着这种发音,要是配一个标准的新闻联播腔就会出戏,反而共情不了。

肖哥剪辑的水平也进步非常大,顺滑的用了蒙太奇手法,转换镜头非常丝滑,整个视频内容也很丝滑,让人忍不住看下去,很感动,感动的快落泪,最后又被拉回来,有点好笑。贫穷的地方也有美好的景色,新潮的大学生也有柔软的一面。

看的时候眼中不自觉含泪,却又会心一笑。

肖哥这个视频艺术成分很高。

!!

是他一直拍摄积累每天都拍摄剪辑,再看到彭导的《赤墀传》的瞬间作为一个催化剂,量变引起质变。

现在他已经能讲好一个故事了。

能用镜头讲清楚一件完整的事情,这其实很多导演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毕业设计作品要求也就是这个了。

冯浩在进步。

一直拍摄冯浩的老肖也在进步。

这是一个很完整的短片,事情说清楚了,而且很感人,又有点搞笑。

这已经超越大多数人了,很多人拍摄各种炫技各种画面各种牛逼,但是最终一件事说不清,说的颠三倒四,逻辑都不通顺,观众看不懂,不找自己的原因,还抱怨观众没有水平,没文化,不会欣赏。

肖哥跟平时一样,就是拍摄剪辑更新。

现在他还是照例剪辑好先发给浩子过目一遍。

浩子说OK,他更新。

虽然略微有点繁琐,他担心自己万一出错什么的,加一道审核。

冯浩也觉得有点麻烦,不过肖哥坚持发,他一开始没看就说OK,后来也会看一下。

杨处说,肖哥这样是对的,这种审核机制一开始就要建立,哪怕只有两人的公司,也是要有规矩的。

规矩是平时的时候没有用,都好好好,一旦出问题可以清晰找到源头。

两人都觉得是挺正常的一个视频。

跟之前的视频也没有太大区别。

仪式结束,也没有多待,校长简短发言总结了几句。

刘校长发言有她自己的风格,短,一般不会超过五分钟。

内容很实在,她是个很务实的人。

她说了此次捐赠仪式的缘由,表扬了冯浩,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最后希望同学们可以向冯浩学习,当然不是学习捐款,而是学习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自己做起。最后也给学生们描述了一个美好的未来,学有所成,照顾好自己的同时还能帮助别人,践行自己的人生轨迹。

简短演讲,结束。

冯浩和校长老师领导们再见,要去干活了。

冯浩邀请康喜县的领导们晚上去他的私房菜馆吃饭,他们强烈拒绝了。

实在不好意思。

听到冯浩同学居然在学校开了一家餐馆,然后下午要去做菜,他还自己下厨,他们感觉很唏嘘。

如果捐款的人是个特别有钱的人,那点钱九牛一毛,你也感激人家,非常感谢,毕竟再有钱那也是真金白银给你了。

可是如果捐款人自身并不是那种纸醉金迷的,也就是个正常上学的学生,在学校开餐馆还笑谈是家传手艺,亲自下厨干活的学生,做过餐饮的人都知道,做餐饮很累,没做过的也知道,做餐饮很累,哪怕赚钱也只是赚辛苦钱而已。

学生冯浩自己也还在干活,在学校尝试创业,却捐了那么多钱,有这笔钱,估计他也不用这么辛苦了,完全可以像现在年轻人说的躺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