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长缨在手,缚住苍龙

“皇陵的碑文,咱觉得写的不好,尽皆儒臣粉饰之言。

等下咱这里亲自撰写碑文,着匠人刻于碑上,将原碑移走立新碑。”

朱元璋说出了他的第二个决定。

这话说出来,武将出身的人还不觉得有什么,但文臣出身的人,却一个个面面相觑了起来。

谁人不知道,如今皇陵的碑文,乃是宋濂先生亲自撰写的。

这可是宋濂啊!

公认的当世大儒,尤其擅长写文章,论起写文章,连刘伯温,高启这些人都自愧不如。

给皇陵写的碑文,更是精品,为宋濂的精心之作。

他们都拜读过,甚至于很多人都能全文背诵。

越品越是有滋味,叹为观止。

结果现在,皇帝居然嫌弃宋濂写的碑文不行。

准备亲自撰写碑文,把宋濂的碑文给替换掉。

这……让很多人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

一时间都觉得皇帝是不是得了失心疯,竟能说出这等话来!

他一个放牛、当和尚,要饭,后面又当丘八的人,是怎么说出这等话的?

也配质疑文坛宗师?

还好景濂先生这次没有跟着皇帝前来中都,要不然听到了皇帝所说的话,还不得被气出个好歹来?

但就算是不在跟前,今后消息传回应天,景濂先生心里面也必然不会好受,说不得就会弄出一些事情来……

不过,想是这样想,却也没有人站出来对朱元璋进行反对。

皇帝不自量力,想要在写文章上和文坛宗师比一比,那就比一比好了。

他们不敢劝,也不必劝,只管在接下来等着瞻仰皇帝的文采,暗中看笑话好了……

……

金殿之内,朱元璋坐在桌案之前,诸多记忆涌上心头。

上辈子自己就嫌弃儒生,太过于会用春秋笔法。

对自己的经历,粉饰的太多。

自己明明就是一个穷苦出身的人,非要给自己整出一些天降异象什么的出来。

还把自己的过往,进行了很多美饰,弄得好像自己多光鲜,就像是天生就该当皇帝,很多事都很容易一样。

所以,在洪武十一年让吴良扩建改造皇陵后,亲自撰写了碑文,代替原来由宋濂写的碑文。

在现代时,那碑还立于皇陵之前,成为了后世人认识自己的一大准确资料。

因为这碑文,乃是自己亲手撰写,所以在后来,被人称之为《御制皇陵碑》。

碑文的内容在心间流淌而过,朱元璋提笔书写,一笔一划的楷书,落在纸上——

孝子皇帝元璋谨述:洪武八年春正月,带诸子祭拜皇陵,但见苍颜皓首,忽思往日之艰辛。

况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餙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特述艰难、明昌运,俾世代见之。

其辞曰:

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旁徨,俄尔天灾流行,眷属罹殃:皇考终於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合家守丧。

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

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既葬之后,家道惶惶,仲兄少弱,生计不张,孟嫂携幼,东归故乡。

值天无雨,遗蝗腾翔,里人缺食,草木为粮。

予亦何有,心惊若狂,乃与兄计,如何是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