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邈道:“那我也要回咸阳了,右相让我来帮助公子,现在公子有了收获,我也要回去了。”
闻言,张苍这才想起来,程邈是右相一系的人,而自己是丞相那边的人。
如此看来,丞相与右相都在帮助公子扶苏。
程邈接下来的一句话,打消了张苍心中的芥蒂与疑虑。
他道:“只要公子所做的事能够得到民心,能够让更多的人拥戴公子,公子扶苏越是贤明,丞相与右相都会不遗余力地帮助公子。”
张苍很认同程邈的这句话。
程邈又道:“给这些民夫都编入户籍了吗?”
张苍颔首,而后又道:“这些民夫都变了,他们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
“呵呵呵……”程邈笑着,道:“他们不还是一样吗?双手双脚的。”
程邈虽说人到中年,不过他是个没有心思的人,他只做自己想做的事,遇到不会做的事,他也只会说不会。
他这样的人当然看不出什么。
所以与程邈这种人谈话十分无趣,反正回了咸阳之后,他程邈会回到御史府,而自己也会回丞相府为丞相办事。
不过,张苍之所以与程邈会成为朋友,也是因他这人事少,话少。
潼关,扶苏正在看着刚收上来的麦子,麦子的成色很不错,闻着也很香,放眼望去一片金灿灿的田地,这都是财富。
青臂要在华阴县建设一座桥,这座桥连接大荔与华阴,等农忙时节过去之后,需要这些民夫来潼关修建关城,尽量减少路程,运送石料与木料也能够更方便。
扶苏又能够看到人们带着家人在田地里劳作,在田地里用饭的模样。
麦子装成一车车,拉到他们的家中,上交了田赋之后,余下的就是他们所得的财富。
辛胜出去看了一圈,策马回来之后禀报道:“公子,关中各县都在收粮食了,今年各县都丰收。”
扶苏颔首道:“真不容易。”
田安感慨道:“公子所言极是,这很不容易,去年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芜,那些民夫还要挨饿挨冻来到关中。”
“哈哈哈!”辛胜大笑三声,道:“谁能想到这里能长出这么多的粮食。”
余下的几天,扶苏还在给青臂做着潼关城的规划,其中包括修建一座桥,修整从潼关到华阴的道路,要建设一座城,先要解决运输问题。
要将一件事从无到有,一步步做起来,还挺难的。
一边正书写着往后的规划,每写一份还要抄录一份送去咸阳。
田安已在收拾回咸阳的行李了,他将生活用具装车,又问道:“公子,这些书要带走吗?”
扶苏回头看了看满墙的竹简,回道:“不用了,留在这里吧。”
田安颔首。
这些书都是自己写的,而其中重要的知识点都在脑子里,重要的卷宗都已收拾好要运送去咸阳。
田安泡了一杯热茶,道:“倒是听说了一件趣事。”
扶苏拿过茶碗,喝着茶水道:“什么趣事。”
“去年的时候,那些民夫刚迁来关中,他们担心年幼的孩子会挨冻挨饿,就将孩子交给了敬业县,有不少孩子是叔孙通在养着。”
扶苏颔首。
“现在呀,他叔孙通就在敬业县的河渠边摆了一张桌子,那些民夫想要将孩子要回去,就要给敬业县二十斗麦子。”
扶苏道:“二十斗麦子可不少。”
“是呀,这些孩子在敬业县吃多少粮食,那些民夫想要将孩子领回去,就要交出这些孩子所吃的粮食,说是敬业县的粮食只能多不能少。”
“有人交了粮食领孩子回去了吗?”
田安一边收拾着家具,将换洗的衣服也放在箱子中,又道:“孩子领回去也是吃家中粮食,叔孙通还说也可以等这些孩子成家了,再回到他们爹娘身边,可如此一来人就成了敬业县的人。”
扶苏继续听着。
田安继续道:“敬业县太缺人口了,五百顷田靠着公子的三千家仆,是吃不完的,叔孙通想着多养一些人口,无非就是等那些孩子长大成家之后在敬业县再留下孩子。”
言至此处,田安感慨道:“到那时,留在敬业县且成家的人,又怎会离开孩子再回到大荔县?”
扶苏错愕一笑。
“叔孙通好算计呀,他什么都没有做,就能让敬业县得到如此人口。”田安停顿了片刻,缓缓道:“叔孙通也是为公子分忧,公子的私产地界自然是人口越多越好。”
扶苏道:“叔孙通看过我留在敬业县的书,他知道一个活人的价值,人是很重要的生产力,他虽师承孔家,却是个善于变通的人。”
田安道:“公子所言不错,叔孙通善于变通,但公子也要防备这样的人会变节。”
“眼下,叔孙通不会轻易变节,咸阳博士府的人早就将他视为叛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