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食谱》——水晶脍、假煎肉、羊头签(转)
作者:李开周
两宋美食中,以“水晶脍”命名的至少有三种。
第一种就是生鱼片,只不过制作时对刀工要求更高一些,切出来的成品必须薄如纸,亮如雪,晶莹剔透如水晶,小心翼翼夹一片,可以蘸醋蘸酱来吃。之所以要小心翼翼,据说是因为切得太薄,夹狠了易散,夹轻了又容易被风吹走。每年春天,宋仁宗垂钓金明池,最后的节目就是让人把钓上来的鲤鱼制成“水晶脍”,然后君臣齐动手,就像一群日本人那样吃起来。
第二种其实是皮冻。猪皮刮去板油,每斤用水十碗,加葱花、胡椒、陈皮各少许,慢火煮软,捞出切碎,然后再熬至粘稠,冷凝后切片。欧阳修最爱这一口,夏夜在平山堂开arty,同僚们围坐一张巨长的桌子,桌上必有皮冻——在欧阳修嘴里当然不叫皮冻,而叫“水晶脍”,“脍”是薄片,“水晶”是形容其透明状。
前两种“水晶脍”,固然一个经过皇帝的嘴,一个经过名人的嘴,实质上没什么了不起,生鱼片而已,皮冻而已,咱老百姓吃得起。再一种可就有些不同凡响了,它也叫“水晶脍”,做法如下——
主料:石花菜(食用藻类之一,俗名毛菜、冻菜,在宋朝叫“琼脂菜”)
辅料:白糖(宋人或用“糖冰”,类似今天的冰糖)、米醋
制法:
1石花菜去根,去沙,用淘米水浸泡三天,平均每半天换水一次,直至石花菜的表层色素全部脱去,然后捞出晒干;
2把石花菜碾碎(宋人用石碾或药臼,现在可用电碾);
3放入水池浸泡,漂洗,拣去杂质,捞出晒干成“琼粉”(现在叫“冻粉”);
4将“琼粉”放入砂锅,按每克“琼粉”配四十克清水的原则加水,并加白糖、米醋,烧沸后改用小火慢熬;
5待汤汁煎剩一半时,趁热出锅,用纱布滤去杂滓;
6冷凝后切片。
特色:晶莹剔透,富有弹性,清甜爽口,营养丰富。
北宋一朝,除了在王公大臣的餐桌上,否则很难尝到这最后一道“水晶脍”,因为其原料石花菜出自沿海,需要几经转折才能运到中原腹地,售价是很高的;即使石花菜的售价不高,要加工成“水晶脍”还得花好大一番功夫,人力成本也是成本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