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他甚至看到隔壁实验室采购了一个炼丹炉。因为他们小组需要营造一个co2、co、so2、no2、h2混合氛围去加热一种硅结构。但用恒温箱效率太低,起码得连续加热半年。他们小组开会商量后,干脆回归炼丹术。
高霄教授见到实验室里出现了一个很不学术的炼丹炉,还调侃了一句:“科学尽头是神学啊。”
后来,隔壁实验室用炼丹炉处理材料,居然得到了相当优异的硅材料,正盘算着就这项新的反应技术写成论文呢。
在邓迫等人争分夺秒地读论文的时候,季知行也把实验所需的材料和仪器都查好了,拿出单子开始填写。
衍射涡旋透镜、透射电镜(tem)……
写完了粗略一算,加起来起码也要两三百万。啧啧,物理实验真是劳力伤财啊,做这个项目更是花钱如流水。高霄教授的实验室给企业做商业项目,基本也都是为了反哺实验室的科研项目。
把申报单填好,交给高霄教授,他略扫了一眼就直接签字了。
在新的材料和仪器到位之前,邓迫等人抓紧时间补充流体力学方面的知识,而季知行则专心设计实验方案。
回到宿舍,像往常一样学习系统课程时,季知行收到了一条信息。他打开一看,是俞竹藜发来的。
“论文已过稿,谢谢你!”
季知行点开键盘正要回复,却见俞竹藜又发了一张图片过来,那是《华夏科学》的新一期样刊。
季知行一喜,双手打字:“你的论文发在《华夏科学》?”
“是的。”
太好了,俞竹藜的期刊选择叫季知行喜笑颜开。
自ns方程破解之后,物理、工程、天文、气象等各领域科研人员纷纷加以应用,科研成果呈井喷式爆发。
在得知《华夏科学》还有这么一篇可以称为集大成的论文后,各界学者合力促成sci数据库收录《华夏科学》期刊,以便大家在应用ns方程时更加便利地引用参考。
从此,在《华夏科学》上发表的论文也可以称之为sci论文了。
而季知行的那篇论文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被引用了上万次,因为期刊影响因子的评价指标与论文引用数息息相关,所以《华夏科学》的影响因子持续增长,如今已有12.632,期刊影响力大大提升。
很多原本受限于考评机制的国内学者向《华夏科学》投稿的意愿大大增加,华夏学术界的代表性期刊已经有了繁荣的势头。
但季知行知道俞竹藜选择《华夏科学》投稿与影响因子无关,毕竟,那篇论文所解决的“晴空湍流”问题实在是太重要了,向影响因子更高的《》《nature》或四大数学顶刊投稿也肯定会被收录。但他仍然选择向《华夏科学》投稿,就表明他也怀着建设华夏学术期刊的热忱,也愿意为提高华夏的学术话语权出一份力!
什么是同志?这就是同志!
作者有话说:
本章对反引力的描述参考《ufo空中悬停揭秘——破译引力的物理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