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页

“我若不答应呢?”章士阁冷笑道。

许平安笑了笑,没说话。不管章士阁与王英芳如何结的仇,眼下明面上看来,是章士阁把整个徽州卫皆逼到了落草为寇的地步。现只要宁江卫一撒手,已经被盖上谋反大罪的徽州卫难道还留在徽州府等死么?必然是宁江卫前脚撤离,他们后脚便要去投靠赤焰军,以求生机。

可土匪哪是那么好做的?史上多少赫赫有名的土匪,横扫几个州县后,最盼望的却是招安么?再则匪寨如官场,最讲究论资排辈。中途去投奔的,怎可能不被前头的人欺负。只怕用不了半个月,他们能把整个章家恨个死!你章士阁在朝中横行无忌,可你防的了匪类的暗箭么?

不过这些话,许平安半点不打算提醒章士阁。一来说出来颇为打脸;二来果真到了那一步,也是对章家的重创。招惹了千把号亡命之徒的仇人,想想也挺让人高兴的。

可惜章士阁身边还有个小机灵鬼,只听章泰和担忧的道:“徽州卫那起子狗才不会报复咱们吧?依我说,还是杀干净了好!”

章士阁不满的看了章泰和一眼,说的倒轻巧!几千个人怎么杀?人没了又如何朝上头解释!?但章泰和的话提醒了他,前途尽毁的徽州卫恐怕要与他不死不休了。至此时,他终于生出了畏惧之心,开始后悔自己是不是做的太过了?

许平安看着章士阁额头上忽然冒出的冷汗,知道他大概想通了其间关节。于是趁热打铁的道:“其实,徽州卫假充赤焰军之事,外人并不知晓。百姓们也不认得甚赤焰军徽州卫的,他们认人靠的是衣裳。我还是那句话,胳膊折在袖子里,就叫此事平平安安的过去,想必都司也是乐见其成的。”末了,他又补充道,“都指挥使蔡大人乃府上旧亲,其兄长康良侯更是娘娘的心腹,大爷替他留几分颜面如何?”

话音将落,章士阁锐利的目光立刻飙射而来!许平安的话看似和软,实则威胁!那么大一个徽州卫出事,岂能不连累都指挥使?莫名被牵扯的都指挥使又岂能善罢甘休!?章士阁猛地发现,不知不觉间,自己竟然已经进退两难!

许平安敏锐的抓到了章士阁的情绪变化,不疾不徐的道:“我是娘娘的人,自然不能看着大爷涉险。”

章士阁冷冷的看着许平安,没有说话。

“大爷只要把粮仓交给我,我有法子将此祸端消弭于无形。”许平安自信的道。

“你打算如何消弭于无形?”章士阁并不信任许平安。

许平安轻笑:“大爷,我是娘娘的人,生死荣辱皆在娘娘的一念之间。这点子小事都办不好,等着我的怕不是死那么简单。何况,恕我直言,此番世子派了五百多人过来,徽州卫又被捆了个严严实实,反抗不得。便是抢了粮再留下一地烂摊子,大爷一时也奈何不得不是?”

这正是章士阁的为难之处!他想起自己的求援信,恨的几乎咬碎了牙!早知赤焰军打一炮便走,早知徽州卫胆小如此,他何必求援?平白叫姓杨的看了笑话!脑子里不自觉的又回想起地道里的狼狈,只觉得浑身的血流都往头上涌。若说此前他与杨景澄的不对付,仅限于看不顺眼、想使绊子,此时此刻,却已上升到深仇大恨的地步了!

可他从来不会考虑,至始至终,杨景澄都不曾招惹过他。

“他想要这百万的家资,只管拿去!”章士阁竭力平复着自己的呼吸,“就看他有命拿,是不是有命花!”

许平安没把章士阁强行找场子的话放在心上,他平静的从身上的褡裢中拿出早准备好的纸笔,推到了章士阁的面前:“毕竟是大爷的粮仓,大爷且写个条陈才好。没有您的条陈,我怕兵士们不敢搬。”

许平安还是很会说话的,其实粮仓搬了就搬了,宁江卫还能怕到章士阁头上?但有了章士阁的亲笔,他能更好的预备下一步的行动。俗话说,什么人养什么狗,这话有点糙,可理一点也不糙。章太后是个谋定而后动的性子,她麾下能出头的人,自然有走一步看十步的本事。

或许杨景澄依旧深深的防备着章太后,但不得不说,以章太后的魄力,她愿下注,必定下足了本钱。光是丁年贵与许平安等人,已值黄金万两!

章士阁此刻一无所有,只能任人宰割。许平安要他写条陈,他不写也得写。但许平安的话给他留了个台阶,他心里好受了些许,三下五除二的写好了条陈,扔到了许平安身上。

许平安得了最想要的东西,恭敬的向章士阁告辞。章士阁僵硬的坐在椅子上,透过门窗,死死盯着许平安消失在夜雨中,久久没有说话。

章士阁不知道的是,就在许平安来回奔波间,徽州之变的消息已由专人送到了杨景澄手中,而身在宁江卫的杨景澄把信件誊抄了一遍,火速命人把原件递去了应天都指挥使。与此同时,丁年贵与许平安的折子,也通过不同的渠道,送去了京城。

秋风由北向南而来,吹的雨丝倾斜。许平安背着手,慢悠悠的在街道上走着,享受着雨夜里的安宁。他的嘴角含着一丝笑意,眼里隐约透出几分得意的神采。

章士阁亲笔写的条陈在手,他截取朝廷拨给宁江府赈灾粮草的物证也就有了。在章家权势滔天之时,这不算什么。可一旦章家式微,他手里轻薄的一张纸,便是杀人的刀!

章首辅老了啊!许平安差点笑出声,随即他的眼眸转冷,君辱臣死,胆敢肆意欺辱他家世子,章士阁,你等着死吧!

第265章 三雕    夜空如洗,明月渐圆。杨景……

夜空如洗,明月渐圆。杨景澄坐在屋顶上看着天,好半日也没想明白徽州府发生的种种。丁年贵静静的侍立在旁,夜色中,他的气息微弱的难以察觉,但杨景澄知道,丁年贵是不会放他一个人乱跑的。

“我至今都搞不清楚,章士阁为何非要跟我过不去。”杨景澄惆怅的揉着太阳穴,“我仿佛、好像、似乎……跟他只见过几面?”

“亦或是,他至是想发注横财,而我仅是他的借口。”杨景澄从瓦被上站起来,稳稳的立在了屋脊上。柔和的夜风拂过,腰间玉佩上的流苏轻轻飞舞,“章家的狂妄,超出了我的想象。”

“不知我那便宜外祖,发现了祸端没有。”杨景澄低声道,“章家和这天下……真像啊。”

章士阁总总匪夷所思的举动,在家族子弟中固然是个笑话。可放眼天下,比他更荒唐的官员不知凡几。一旦官员外放,没有了节制,难免会膨胀。而这时候的朝廷岁考,只认钱财而不论功绩,官场是个什么模样可想而知。

“其实我挺想让那大蛀虫不得好死的。”杨景澄道,“可惜,我现在却要替他擦屁股。”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几乎融入夜色中的丁年贵忽然开口。

“我其实不大会耍手段。”杨景澄顺着声音看去,“这个你比较擅长,你觉得我去擦屁股,是否过于示弱了?”

丁年贵轻笑:“我只擅长阴谋,不擅长刀切豆腐两面光。”

杨景澄叹息道:“哪来的两面光?太后娘娘面上光罢了。算了,章家庞然大物,一时难以弄死,来日方长吧。”说毕,他就朝阁楼的洞口走去,闪身之间便跳进了阁楼中,而后顺着楼梯,回到了自己的房间。提笔开始给许平安写信。

正如许平安所言,此番最好的解决方式,便是一床锦被盖了所有的变故。横竖损失的只有章士阁,与旁人有甚相干?杨景澄不是不赞成许平安的说法,只是他身为永和帝的侄子,在替章士阁遮掩之后,如何脱身才好?

丁年贵站在身后,一目十行的扫过信上的内容,问道:“决定了?”

“嗯。”杨景澄落下最后一笔,漫不经心的道,“娘娘对我疼爱有加,我总得替她排忧解难,方是孝心。”

“噗嗤。”丁年贵笑出声来,“世子,您真是越发虚伪了。”

“呵呵,”杨景澄抬手折好信,递到了丁年贵手中,“连夜发出去,叫送信的人切记叮嘱许平安,留下一半粮食安抚徽州卫,对外便说是徽州卫携宁江卫打跑了赤焰军,这些皆是章士阁与他们的赏。”

“我以为您会命许平安把全部的粮食带回,让王英芳与章士阁自去撕咬。”丁年贵道。

“男子汉大丈夫,行事不要那么小气。”杨景澄道,“既是决定了替姓章的扫尾,何妨做的好看些?抠抠缩缩的,叫人笑话。”说毕,他又写了封信,命发往应天,为他的上峰都指挥使蔡仪阐述前因后果。

杨景澄至始至终都很冷静,他明确的知道,漂漂亮亮的收拾好章士阁弄出的烂摊子,是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一则,能回报章太后的照拂,也是让章太后愿更多的向他倾斜资源,以免永和帝再出幺蛾子,他一点抵抗之力都没有;二则,是向康良侯示好。官场上很多时候,倒霉的未必是惹出事端的那个,而是背景薄弱的倒霉蛋。应天都指挥使蔡仪家世好不好?出身康良侯府,放眼天下,也没几个比他好的了。但与章家嫡长孙比起来,他区区康良侯府的旁支,又不够看了。

因此,徽州卫反叛之事,果真捅到了上头,结果也只会是蔡仪丢官。毕竟,按道理来说,徽州卫领的本应该为禄米,他们缺哪门子粮?他们该得的粮食上哪去了?喝兵血早已是惯例,从头捋下来,反倒与哄抬物价的章士阁没多大关系。跟他有关的乃官逼民反,弄出了个赤焰军来。偏偏赤焰军抢了章士阁就跑,城中老百姓屁事没有。以章首辅的手腕,替章士阁脱罪太容易了。到时候他们怕是连一半的粮食都休想捞着。

世间难有十全十美,道理是这个道理,杨景澄的内心依旧有些小小的不爽快。如若章士阁不曾截粮,宁江卫至少能多活下几万人。这些,可都是他们家的子民……

八月里秋高气爽,正是一年里最好的时节。月光透过门窗,静静的撒在屋内。万家灯火渐次熄灭,一切都显得静谧且安详。寄信回来的丁年贵靠在门框上,双手抱胸,无声的注视着坐在圈椅上沉思的杨景澄。

与初见时的稚嫩相比,短短几个月间,杨景澄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成熟。不是说他以往不会办事,而是很少有现在这般几近本能的周全。一件不大不小的事,甚至能在卖了两份人情之后,顺手搂草打个兔子——欠了他人情的康良侯府,真的还好意思跟小小的马桓过不去么?而马桓一旦因杨景澄恢复了官身,何愁将来不死心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