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造船厂:“台北”号(四十三年),“海口”号(四十四年),“青岛”号(四十五年)。
威海造船厂:“大连”号(四十三年),“威海”号(四十四年),“合肥”号(四十五年)。
京唐造船厂:“唐山”号(四十三年),“淄博”号(四十四年),“扬州”号(四十五年)。
湛江造船厂:“西宁”号(四十三年),“拉萨”号(四十四年),“乌鲁木齐”号(四十五年)。
作为帝国海军建造的最后一级装甲巡洋舰,西宁级在批量建造之前,很多新技术都没有来得及采用,其性能虽然达到了装甲巡洋舰的巅峰,但是比起后来的战列巡洋舰仍然有太多的欠缺。作为一种装甲巡洋舰,西宁级在大战期间的表现也只能算得上是中规中矩。先后有六艘该级战舰战沉,战后除“青岛”号服役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之外,其他五艘都陆续退役。
快速巡洋舰:
专门为破交作战,以及舰队护航设计的一种强调速度,火力适中,防护薄弱的巡洋舰。
东北级:
设计工作与松江级装甲巡洋舰同时展开,曾被当作是松江级的简化型。明历五百三十三年(公元1901年)获准建造,前后工建造三十二艘。其中:
崇明造船厂:“铁岭”号(三十四年),“抚顺”号(三十四年),“本溪”号(三十五年),“丹东”号(三十五年),“鞍山”号(三十六年),“营口”号(三十六年),“盘锦”号(三十七年),“锦州”号(三十七年)。
威海造船厂:“朝阳”号(三十四年),“葫芦岛”号(三十四年),“阜新”号(三十五年),“辽阳”号(三十五年),“白城”号(三十六年),“松原”号(三十六年),“四平”号(三十七年),“吉林”号(三十七年)。
京唐造船厂:“延边”号(三十四年),“辽源”号(三十四年),“通化”号(三十五年),“白山”号(三十五年),“大兴安岭”号(三十六年),“黑河”号(三十六年),“齐齐哈尔”号(三十七年),“大庆”号(三十七年)。
湛江造船厂:“绥化”号(三十四年),“伊春”号(三十四年),“鹤岗”号(三十五年),“佳木斯”号(三十五年),“双鸭山”号(三十六年),“七台河”号(三十六年),“鸡西”号(三十七年),“牡丹江”号(三十七年)。
作为世界上第一种快速巡洋舰,东北级的设计非常成功,大战期间非常活跃,不但在舰队中充当侦察舰的任务,还协同驱逐舰共同对付雷击舰,掩护主力舰。另外,东北级在破交作战中也表现得十分活跃,整个大战期间,共一千八百五十三艘,总计三百九十四万载重吨的商船,沉重的打击了敌国的海上交通。战争期间,该级战舰共有二十七艘战沉,剩余的五艘也在战后陆续退役。
河北级(又被称为山东级):
东北级服役之后,帝国海军对其性能非常满意,随即下令设计一种更先进的快速巡洋舰。河北级摆脱了装甲巡洋舰的影响,是帝国海军单独设计的第一种快速巡洋舰,并且采用了大量新技术。明历五百三十七年(公元1905年),帝国内阁批准了河北级的建造工作。该级战舰前后共建造二十四艘,其中:
崇明造船厂:“秦皇岛”号(三十八年),“唐山”号(三十八年),“承德”号(三十九年),“张家口”号(三十九年),“保定”号(四十年),“廊坊”号(四十一年)。
威海造船厂:“沧州”号(三十八年),“邢台”号(三十八年),“衡水”号(三十九年),“邯郸”号(三十九年),“东营”号(四十年),“滨州”号(四十一年)。
京唐造船厂:“德州”号(三十八年),“聊城”号(三十八年),“菏泽”号(三十九年),“泰安”号(三十九年),“济宁”号(四十年),“枣庄”号(四十一年)。
湛江造船厂:“烟台”号(三十八年),“潍坊”号(三十八年),“日照”号(三十九年),“临沂”号(三十九年),“莱芜”号(四十年),“海阳”号(四十一年)。
全新的设计赋予了河北级强大的战斗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该级战舰凭借其优秀的性能,在主力舰队中获得了一席之地,主要任务就是前进侦察,并且指挥驱逐舰对付敌方的鱼雷艇,掩护主力舰。相对而言,河北级执行的破交任务并不多,却相当有名。“沧州”号在被击沉之前,仅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就在大西洋上击沉了五十七艘,总计三十八万载重吨的商船。战争期间,该级巡洋舰先后有十四艘战沉,其余十艘也在战后陆续退役。
江南级:
随着战争临近,帝国迫切需要更多巡洋舰来保护主力舰免受敌人鱼雷艇的威胁,以及打击敌人的海上生命线。东北级与河北级的优秀性能让帝国海军更侧重发展快速巡洋舰,江南级应运而生。明历五百四十年,河北级的建造工作还未完成,帝国内阁就批准了江南级的建造工作。该级战舰前后共建造七十二艘,其中:
崇明造船厂:“苏州”号(四十一年),“无锡”号(四十一年),“常州”号(四十二年),“镇江”号(四十二年),“马鞍山”号(四十三年),“芜湖”号(四十三年),“宣城”号(四十四年),“铜陵”号(四十四年),“池州”号(四十五年),“黄山”号(四十五年),“安庆”号(四十六年),“黄冈”号(四十六年),“鄂州”号(四十七年)。
威海造船厂:“黄石”号(四十一年),“孝感”号(四十一年),“荆州”号(四十二年),“咸宁”号(四十二年),“湖州”号(四十三年),“嘉兴”号(四十三年),“绍兴”号(四十四年),“宁波”号(四十四年),“舟山”号(四十五年),“台州”号(四十五年),“温州”号(四十六年),“金华”号(四十六年),“丽水”号(四十七年)。
京唐造船厂:“衢州”号(四十一年),“景德镇”号(四十一年),“上饶”号(四十二年),“鹰潭”号(四十二年),“九江”号(四十三年),“宜春”号(四十三年),“新余”号(四十四年),“抚州”号(四十四年),“吉安”号(四十五年),“岳阳”号(四十五年),“宜阳”号(四十六年),“湘潭”号(四十六年),“衡阳”号(四十七年)。
湛江造船厂:“常德”号(四十一年),“张家界”号(四十一年),“怀化”号(四十二年),“娄底”号(四十二年),“邵阳”号(四十三年),“南平”号(四十三年),“宁德”号(四十四年),“三明”号(四十四年),“毫州”号(四十五年),“阜阳”号(四十五年),“宿州”号(四十六年),“蚌埠”号(四十六年),“滁洲”号(四十七年)。
连云港造船厂:“徐州”号(四十三年),“连云港”号(四十三年),“宿迁”号(四十四年),“淮安”号(四十四年),“盐城”号(四十五年),“泰州”号(四十五年),“南通”号(四十六年),“安阳”号(四十六年),“濮阳”号(四十七年),“鹤壁”号(四十七年)。
基隆造船厂:“新乡”号(四十三年),“焦作”号(四十三年),“洛阳”号(四十四年),“开封”号(四十四年),“商丘”号(四十五年),“周口”号(四十五年),“平顶山”号(四十六年),“许昌”号(四十六年),“南阳”号(四十七年),“信阳”号(四十七年)。
江南级不但是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最多的一级快速巡洋舰,也是蒸汽时代帝国建造最多的一级巡洋舰。因为由连云港造船厂与基隆造船厂建造的二十艘有所改进,所以有人将这二十艘称为“江南级乙型”,将另外四家造船厂建造的五十二艘称为“江南级甲型”。实际上,两者并无多大区别。大战期间,江南级非常活跃,是战场上名副其实的多面手,被用来执行除战列决战之外的几乎所有任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该级舰击沉了二百三十五艘敌舰,并且在破交作战中击沉了三千五百七十八艘,总计八百九十七万载重吨的商船。可以说,江南级的卓越表现为帝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大战中,一共有三十五艘该级战舰被击沉,战后剩余的三十七艘陆续退役。
西南级:
帝国在大战期间设计并且建造的唯一一级快速巡洋舰,原本计划建造七十二艘,后因资源有限,需要集中力量建造更加重要的主力舰,实际只完成了三十六艘。明历五百四十六年,帝国内阁正式批准了该级巡洋舰的建造工作。其中:
崇明造船厂:“绵阳”号(四十七年),“广元”号(四十七年),“巴中”号(四十八年),“达州”号(四十八年),“南充”号(四十九年),“德阳”号(五十年)。
威海造船厂:“资阳”号(四十七年),“内江”号(四十七年),“自贡”号(四十八年),“泸州”号(四十八年),“宜宾”号(四十九年),“眉山”号(五十年)。
京唐造船厂:“乐山”号(四十七年),“雅安”号(四十七年),“攀枝花”号(四十八年),“西昌”号(四十八年),“广安”号(四十九年),“遂宁”号(五十年)。
湛江造船厂:“万州”号(四十七年),“梁平”号(四十七年),“酉阳”号(四十八年),“石柱”号(四十八年),“涪陵”号(四十九年),“荣昌”号(五十年)。
连云港造船厂:“遵义”号(四十七年),“铜仁”号(四十七年),“毕节”号(四十八年),“安顺”号(四十八年),“六盘水”号(四十九年),“迪庆”号(五十年)。
基隆造船厂:“丽江”号(四十七年),“楚雄”号(四十七年),“昭通”号(四十八年),“曲靖”号(四十八年),“大理”号(四十九年),“玉溪”号(五十年)。
作为快速巡洋舰的巅峰之作,西南级不但速度出众,其防护能力也得到了加强,甚至能够媲美战前建造的松江级装甲巡洋舰。只是在战争期间,帝国有限的资源必须首先保证主力舰的建造工作。另外,西南级形成战斗力的时候,大战即将结束,所以其在战场上的表现远不如前三级轻巡洋舰。大战期间,只有五艘西南级快速巡洋舰战沉,其余三十一艘在战后继续服役,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仍然有十八艘在帝国海军中担任主力,并且先后投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华南级:
明历五百五十年(公元1918年),针对西南级的一些毛病,进行修改之后的一级快速巡洋舰,原本计划建造三十六艘,后因战争结束,在正式动工前被叫停,后根据《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的规定,放弃了建造计划。
东南级:
设计工作始于明历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中,针对快速巡洋舰在战争中暴露出的问题做了大量改进,初步具备了轻巡洋舰的雏形。后因战争结束,建造工作还未安排就因条约规定而放弃建造。
西北级:
设计工作始于明历五百五十二年(公元1920年)初,基本上完全放弃了快速巡洋舰的设计思路,在保证速度的前提下,通过增加排水量,增强了防护与火力,可以说是战后轻巡洋舰的鼻祖。后因《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的规定,放弃建造,但是其设计思路,以及为之开发的新技术都用到了后来的轻巡洋舰上。
重巡洋舰:
《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的产物,在最大限度的强调火力之下,速度与防护并重,用来对付敌人的巡洋舰,并且适度承担舰队决战任务的巡洋舰。
威慑级:
《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签署后,应对新时代的海上威胁,帝国海军设计的第一种重巡洋舰,继承了一战前装甲巡洋舰的设计思想。原本计划建造六艘,后随日本海军的“古鹰”级服役,威慑级明显落后,最终其建造数量被削减到两艘。
“威慑”号:明历五百五十四年(公元1922年)五月八日在崇明造船厂开工建造,明历五百五十六年(公元1924年)三月十一日下水,次年一月二日建成,编入帝国南洋舰队。明历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十月,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