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就是主炮,这个问题也被轻易的解决掉了。采用的仍然是“皇帝”级的400毫米舰炮,只是炮塔结构进行了大幅度的简化,并且拆除了一些没有多大意义的设备,将其装甲厚度削减了三分之二,只确保正面装甲能够抵挡陆军重炮的轰击就行了。
另外,为了适应“武藏”号的舰体,与炮塔配套的弹药舱也进行了修改,减少了一些关系到战舰生存能力的关键设备,同时调整了部署方式。这样做的目的,除了能够让400毫米舰炮装进“武藏”号的舰体之外,还要尽量扩大弹药舱的容积,以容纳更多的炮弹。
其次就是副炮的配制问题。
陆战队没有采用日本海军的155毫米舰炮,而是直接采用了帝国海军原本为另外二艘重巡洋舰制造的200毫米舰炮。另外,陆战队还选择了其炮兵装备的175毫米火炮。如此一来,“武藏”号将拥有二种口径的副炮。
选择175毫米火炮的直接原因是:陆战队有大量库存的175毫米炮弹。
随后,陆战队提出了拆除“武藏”号装甲的要求。
作为火力支援舰,装甲的意义确实不大,毕竟轮到火力支援舰上场的时候,敌人的炮兵基本上已经被舰队干掉了,火力支援舰受到的威胁并不大。
工程师也立即满足了陆战队的这一要求,除了关键部位之外,拆除了“武藏”号上的所有装甲。如此一来,“武藏”号至少“瘦身”了上万吨。如此一来,其原本设计只有二十节的速度,在实测的时候达到了二十二节。
当时,还有一项改进比较特殊,即在舰体内设置更多的弹药舱。
当时,陆战队甚至提出,要让“武藏”号具有自我更换主炮炮管的能力。只是,这个要求有点过分,最终没有实现。另外,在使用减装药发射高爆弹的时候,400毫米舰炮身管的寿命在二千枚以上,即便陆战队能够得到的基本上都是已经在海战中打废了的炮管,也能用其发射上千枚高爆弹,而不用担心炮管的烧蚀问题。而任何一场战斗中,“武藏”号都很难消耗掉九千枚400毫米炮弹,也就没有必要在前线更换炮管。
另外,还有人提议将“武藏”号改为陆战队的旗舰。
这一建议立即就被否决了,道理很简单:改进成火力支援舰之后,“武藏”号上储备了上万吨的弹药,谁会将司令部设在一座弹药库的上面?
完成这一系列的改进之后,“武藏”号除了在外观上仍然保留了部分“大和”级战列舰的样子之外,其性质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其主要性能为:
标准排水量:53000吨,满载排水量:63900吨;总长:263米,水线长度:256米,全宽:382米,吃水:98米;定员:1205人。
锅炉:4台六十五年型燃油锅炉,主机:2台六十六年型蒸汽轮机,功率:70000轴马力,推进:4轴4浆;航速:22节,续航力:8500海里14节。
主炮:9门六十七年型400毫米l50型舰炮(3x3),副炮:12门200毫米舰炮,48门175毫米火炮。
“武藏”号完成改进之后,陆战队就将其命名为“友谊”号火力支援舰。
严格的说,“友谊”号不是战舰,在帝国海军的战舰花名册中,将“友谊”号归在了“作战支援类舰艇”的范围之内,而不是“战斗类舰艇”。
当然,“友谊”号的实际战斗力是不容小看的。
可以说,当时“友谊”号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专用火力支援舰。其多达69门的重型舰炮(火炮),外加总共一万三千吨的载弹量,在任何一个登陆战场上,“友谊”号的出现都往往意味着帝国陆战队将获得胜利。
另外,从影响上来看,“友谊”号拉开了陆战队单独建造火力支援舰的序幕。
在“友谊”号进行建造的时候,陆战队就想到以其为核心,组建火力支援舰队的想法,并且随之启动了相关的工作。
随后,在“友谊”号的率领下,帝国海军陆战队的火力支援舰队成为了战场上必不可少的一支部队。
表面上,火力支援舰队的出现削弱了帝国海军的影响力,实际上,火力支援舰队最终解放了帝国海军舰队的手脚,让其能够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对海作战,而不是为陆战队提供炮火支援。
可以说,“友谊”号的出现,既有偶然因素,也是必然结果。
如果“武藏”号没有被陆战队缴获,随着战争后期的登陆战役越来越多,陆战队也会想方设法的建造其他的火力支援舰。
“友谊”号的出现,开创了一种新的战舰,也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多面杀手——省会级轻巡洋舰
沈阳号,长春号,哈尔滨号,海参崴号,北冰港号,鹏城号,极东号,冰湾号。
绥城号,北海号,柏杨号,湾河号,石家庄号,呼和浩特号,乌兰巴托号,乌鲁木齐号,兰州号,西宁号,西安号,太原号,济南号,郑州号,合肥号,武汉号,成都号,拉萨号,昆明号,贵阳号,南宁号,广州号,南昌号,长沙号,福州号,杭州号,海口号,台北号。
……
按照《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的规定,省会级巡洋舰因为装备的是一百五十毫米口径的主炮,所以仍然被定义为轻巡洋舰。实际上,从排水量、防护能力、续航力等各方面来看,省会级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意义上的轻巡洋舰,成为了帝国海军多用途巡洋舰的鼻祖,也成为了巡洋舰大型化的始作俑者。
战争爆发之前,出于成本考虑,帝国海军首先建造了吨位较小的松花江级轻巡洋舰。
当时,帝国海军就意识到,即便松花江级能够执行大部分由轻巡洋舰执行的任务,可是过低的排水量限制了执行其他任务的能力,同时还降低了防护能力与适航性能。这些,都会对松花江级的作战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可以说,帝国海军的顾虑是非常有道理的。
战争中,松花江级在伴随舰队作战时,确实能够有效的对付敌人的驱逐舰与轻巡洋舰,却难以在战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相反,排水量大得多的汉江级与扬子江级在实战中甚至能够对抗敌人的重巡洋舰。
正是出于这个考虑,战争爆发前,帝国海军就提出了建造一种新式轻巡洋舰的要求。
该计划随同“皇帝”级战列舰,“海龙”级大型巡洋舰一起被提交给了内阁政府,并且很快就得到了批准。因为战争迫在眉睫,所以帝国内阁政府对新式轻巡洋舰的价格管理放得更宽了一些,让帝国海军能够有足够的资金建造吨位足够大的轻巡洋舰。
在此情况下,帝国海军允许轻巡洋舰的设计排水量超过一万吨。
换句话说,重点不再是限制排水量,而是提高性能,特别是防护、生存、续航与适航性能,并且要求在设计的时候就留下改进的空间,为今后增添各种新式设备留下地方,并且要求战舰上的发电机功率能够为今后安装的雷达,长波电台等电子设备提供足够的电能。当时,帝国海军甚至参考了汉江级的设计,要求具有改装为重巡洋舰的潜力。只是,这个要求很快就被海军自己否决了。
最终拔得头筹的仍然是帝国在建造巡洋舰方面最具实力的崇明造船厂。
当时,崇明造船厂非常清楚海军需要什么样的战舰,可是其理解却有点过头了。
在其第一轮投标中,拿出的设计方案不像轻巡洋舰,更像是后来的大型巡洋舰。其设计性能自然不用多说,强大到让海军都有点意外。可同样的,其价格也不用怀疑,肯定昂贵到让海军无法接受。
说白了,在帝国海军的观念中,轻巡洋舰就是轻巡洋舰,而轻巡洋舰绝不应该是一种昂贵的战舰,应该是买得起,用得起,损失得起的普通战舰,是海军在战争期间能够大规模采购,能够大幅度提高海军作战能力的战舰。
只是,当时其他几家造船厂的设计方案仍然沿着海军原来的思路在走,性能差得更远。
第一轮招标之后,帝国海军给了崇明造船厂一份价值一百五十万金元的再设计合同。按照合同规定,崇明造船厂如果能够在半年之内重新提交,并且得到海军采纳的设计方案,这一百五十万金元就是给造船厂的奖金。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海军将采用其他造船厂的设计方案,并且在今后的建造中从建造费用内扣除这一百五十万金元。
六十九年(37年)五月,在合同最后期限前一天,崇明造船厂提交了第二份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