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页

巨浪[校对版] 闪烁 1510 字 2022-10-20

当时,同盟国集团内部也就怎么结束战争产生了分歧。

以德国为首的欧洲集团力主在美国东海岸登陆,直接攻占美国最重要的地区,从而迫使美国投降。帝国则主张通过海上封锁,并且在美国南部,或者西部地区发动几次规模有限的登陆作战行动,占领重要的港口,迫使美国投降。

很明显,德国与帝国的利益发生了冲突。

德国希望通过进攻美国本土,从而为战后扩大在美洲地区的影响力奠定基础。帝国则希望尽快迫使美国投降,并且在战争末期减少投入,为战后控制全世界,建立新的世界秩序打下基础。

在此情况下,帝国海军既要防范德国,还要尽快让美国投降。

结果,刚刚喘过气来的作战舰队不得不在次披挂上阵,并且担负起了封锁美国本土,炮击美国重要港口,甚至支援陆战队登陆美国的重要任务。

相对而言,到此时,陆战队的作战任务已经超过了海军。

而在此之前,陆战队的发展一直受到了海军的限制。比如陆战队的火力支援舰队就一直不如海军的作战舰队。另外,陆战队的大批登陆舰艇不具备跨越大洋执行作战任务的能力。最重要的是,陆战队缺乏高效率的后勤保障能力,难以为其火力支援舰队与登陆舰队提供必要的支持。

权衡利弊之后,陆战队决定建立自己的后勤保障舰队。

除了临时征用的船只之外,陆战队要想建造自己的后勤保障舰船,就得与海军合作,并且利用海军的技术成果。

在此情况下,“夏”级综合补给舰应运而生。

与前三种综合补给舰相比,“夏”级更为注重补给能力,而且必须具备完全的后勤保障能力。也就是说,除了能够为作战舰艇提供油水补给之外,还要能够为其提供弹药等作战物资。

相关的设计工作仍然交给了南通造船厂。

可以想像,全方位的综合保障能力并不容易实现,即便是帝国海军也只能使用多种后勤保障舰船为舰队提供支持,而没有考虑将所有的能力集中在一艘舰船之上。当然,以当时的技术基础,建造能力全面的后勤保障舰船并不是无法完成的任务,只是其吨位,以及建造成本很难控制。

万幸的是,陆战队当时拿到了巨额经费,根本不在乎花多少钱。

在此前提下,南通造船厂的工程师没有让陆战队失望。

相关的设计工作在七十七年(45年)六月份的时候就完成了,因为后勤保障舰船属于二类作战舰船,所以相关的采购与建造工作都由海军负责,陆战队只能通过海军向造船厂下达订单。

七月份,海军就下达了十二艘的订单,编号为:245到256。

其主要性能为:

空载排水量:23450吨,满载排水量:64850吨;总长:2335米,型宽:323米,空载吃水:73米,满载吃水:99米;定员:755人。

锅炉:4台七十六年型燃油锅炉,主机:2台七十六年型蒸汽轮机,功率:168000轴马力,推进:2轴2浆;航速:24节,续航力:14000海里14节。

满载时货物分配:弹药:12000吨,燃油24000吨,淡水2500吨,食物500吨,零备件:1500吨,其他900吨。

为了尽量缩短设计时间,降低建造成本,南通造船厂的工程师想了很多办法。

首先是采用了“周”级的船体,并且按照吨位进行放大。其次是放弃了战舰的设计标准,尽量采用了民船的设计与建造标准。另外还放弃了独立发电机,电力供应仍然由主机提供。最后在舱室的设计上,尽量按照陆战队民用运输船的标准进行,并没有按照海军的标准,对储备弹药的舱室进行额外的加固与保护。

毫无疑问,“夏”级更像是一艘超大型民用运输船。

在其后勤保障能力方面,重点是弹药与油水补给,基本上放弃了对战舰提供战场维修的能力。毕竟,在伴随陆战队行动的时候,战舰基本上不会受到威胁,也很少在战斗中出现严重损伤。

另外,“夏”级的生存能力也有很大的问题。

当然,在其服役之后,海军并没有征用,而是让其一直伴随陆战队行动,从而使其避免参加过于激烈的作战行动。也正是如此,整个战争期间,“夏”级成为了唯一一种没有在战斗中战沉过的二类作战舰艇。当然,这也与战争后期,敌国海军力量降低,难以对帝国海军构成威胁有很大的关系。

可以看得出来,按照海军的标准,“夏”级根本算不上作战舰艇。

只是,在其为陆战队提供支援方面,其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当时,陆战队为每支火力支援舰队配备了二艘“夏”级,为每支登陆舰队提供了一艘“夏”级。在“夏”级的支持下,陆战队的火力支援舰队的作战效率提高了至少三分之一,从而使海军不用在登陆作战中提供过多的兵力。

战争末期,“夏”级还承担了一项极为特殊的任务:收容战俘。

战争结束前,至少有四艘“夏”级进行了改造,可以在陆战队建立前线战俘营,以及专门负责运送战俘的船只到达之前,负责收押战俘,从而使陆战队的前线作战部队不用为战俘过多的问题而发愁。

另外,在某些作战行动中,“夏”级还充当了二级后勤保障舰的作用。

当时,帝国海军在北大西洋上作战的舰队都有配套的后勤保障舰队。而这些后勤保障舰队里的后勤保障舰船往往会与距离最近的“夏”级会合,从“夏”级那里获得燃油与弹药,以便更迅速的返回舰队,为作战舰艇提供支持。

可以说,除了参加正面作战行动之外,“夏”级在战争期间几乎执行了所有的任务。

这也算得上是其能力全面的直接表现吧。

当然,作为由陆战队使用的舰船,战争结束之后,十二艘“夏”级中仅有四艘继续服役,其余八艘都陆续封存。随后,在几场局部战争中,“夏”级也频繁出动,成为了陆战队最为重要的后勤保障舰船。

因为帝国海军在战后仅保留了部分“周”级,并且让这些在二战期间建造的后勤保障舰船陆续退役,或者封存,所以一直服役到战后四十多年的“夏”级要比另外三种姊妹舰幸运得多。

海上天使——海军医疗船

与帝国海军,以及帝国海军陆战队的所有作战类,以及后勤保障类舰艇相比,海军医疗船既显得默默无闻,又显得那么引人瞩目。

战争初期,帝国海军并没有一艘真正意义上的医疗船。

当时,大部分的伤员都由本舰上的医疗军官负责救治,陆战队的伤员则多半在前线战地医院进行急救,然后搭乘运输船或者登陆舰返回后方,再进行全面治疗。可以说,这种战地医疗体系既显得落后,又显得无赖。

据不完全统计,在战争的前两年中,至少有近三万名海军与陆战队的伤员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而阵亡,或者终生残废。

随着战争规模扩大,如果及时的救治伤员,成为了海军与陆战队的头号难题。

从很大的程度上讲,不管是海军,还是陆战队,都希望伤员能够及时康复。毕竟,康复后的官兵又能上战场,而且能够通过负伤所获得的经验教训,在战斗中发挥出远超过新兵的能力。

问题是,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战舰上不可能安放太多的医疗设备,也不可能编入太多的医疗人员,甚至无法设置足够的医疗舱室。毕竟,战舰是用来作战的,其每一个舱室,每一个人员都是为战斗服务的,如果设置太多的医疗舱室,安装太多的医疗设备,不但会增加战舰的建造成本,还会影响到战舰的作战能力。别说驱逐舰与巡洋舰这些中小型舰艇,就算是战列舰,也不可能拥有完善的医疗设施。

陆战队的情况也差不多。在抢滩成功之后,陆战队首先要投入更多的兵力以保证滩头阵地的安全。因此,在登陆作战中,医疗人员往往不能及时上岸,即便上岸之后,也只能用极为粗糙的手段,为伤员提供最简单的医疗帮助。前线战地医院一般要等到陆战队向内地推进,且敌人对滩头阵地没有威胁之后才会建立。另外,前线战地医院的条件也好不到哪里去,很多重伤员都不可能得到有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