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已经无法正常工作的三号锅炉舱内的两台锅炉被彻底炸毁。而“阿方索十三世”号与“科罗拉多”级战列舰一样,几座锅炉舱之间仅仅只有一层二十毫米的防破片装甲隔板。这种厚度的装甲隔板根本挡不住四百毫米重型穿甲弹爆炸之后产生的弹片。结果,一号锅炉舱的两台锅炉也在五分钟之内相继关闭。
如此一来,“阿方索十三世”号损失了百分之六十八的动力!
其速度很快就降低到了十二节,航向也向左偏转了大概十度(“西班牙”级战列舰没有采用后来快速战列舰上普遍使用的交联变速箱,因此在一号与三号锅炉舱被摧毁之后,只有右侧的两根推进轴还能继续工作)。
“宣宗”号也随之减速,炮击命中率迅速提升。
九点五十七分,连续二枚穿甲弹命中“阿方索十三世”号,其中一枚端掉了该舰的a炮塔,另外一枚打中了该舰的舵舱,并且导致舵舱严重受损。这样一来,“阿方索十三世”号更别想回到欧洲联合舰队里面了。
十点前,在“阿方索十三世”号的速度降低到十五节左右的时候,又挨了三枚穿甲弹。
十点过三分,又是三枚穿甲弹到来,其中两枚分别打中了b炮塔与舰桥,另外一枚则在舰体左舷距离舰尾大概三分之一舰长处开了个直接越五米的窟窿。只是,该部位的三号锅炉舱已经完蛋了,所以这枚穿甲弹最多只是让“阿方索十三世”号的舰体内多了大概一千吨的海水。
十点过五分,连续到来的两枚穿甲弹最终让“阿方索十三世”号走到了尽头。
前一枚穿甲弹准确打在了司令舰桥处。只是“阿方索十三世”号并不是舰队旗舰,也不是西班牙两艘战列舰中的旗舰,所以这枚穿甲弹的意义并不大。
后一枚穿甲弹则直接打在了c炮塔的炮座上,并且打穿了装甲,最终钻进了下面的弹药库。结果可想而知,在没有完备的防火设备的情况下,“阿方索十三世”号上的损管人员根本不可能阻止弹药库爆炸。
十点十分前,又有至少五枚穿甲弹命中了“阿方索十三世”号。
随即,这艘战舰的c炮塔弹药库就发生了爆炸。
显然,这场爆炸来得迟了一点。如果是穿甲弹引爆的,应该在几分钟之前就发生大爆炸了。
据事后分析,很有可能是那枚穿甲弹没有立即爆炸,结果损管队员错误操作,引爆了穿甲弹。最有可能的情况是,损管人员想拆除穿甲弹上的引信,而不是立即向弹药库注水,结果在拆弹的过程中引爆了穿甲弹。
当然,这一分析没有任何办法可以证实,因为当时在该炮塔附近的所有官兵都完蛋了。
只是,被炸掉了舰尾的“阿方索十三世”号并没有立即沉没,而是顽强的浮在了海面上。
到十点二十八分的时候,“仁宗”号赶了过来,开始对付“阿方索十三世”号。
十点四十五分,两艘战列舰都停止了对“阿方索十三世”号的炮击,纷纷将炮口转向了左舷方向。因为,就在五分钟前,两艘战列舰上的雷达发现了出现在北面的几艘欧洲联合舰队的驱逐舰。
与此同时,之前一直在旁边“看热闹”的第11-4巡洋舰编队杀了出来。
随着敌人的驱逐舰再次登场,六艘轻巡洋舰终于可以上场露脸了。
据后来分析,最后击中了“让·巴尔”号的那条鱼雷,就是从此时发动攻击的一艘西班牙驱逐舰上射出来的。因为,这是战斗结束前,欧洲联合舰队里的驱逐舰发动的最后一次鱼雷攻击。另外,当时“让·巴尔”号正好在“宣宗”号与“仁宗”号的东南面,而欧洲联合舰队的驱逐舰是从西北方向上进入的。
只是,西班牙海军的鱼雷竟然航行了十七公里,这确实有点神奇。
最终,“阿方索十三世”号在十一点二十七分沉没,全舰队官兵中有八百余人生还。
第三十二章 丧钟齐鸣
随着欧洲联合舰队的第二批驱逐舰杀出,白佑彬不但没有紧张,反而松了口气。
按照海军情报局提供的消息,欧洲联合舰队最多只有十几艘驱逐舰,也就是两支驱逐舰编队的规模。前面,三艘“海龙”级大型巡洋舰已经打掉了六艘驱逐舰,那么现在投入的就是欧洲联合舰队最后一批驱逐舰了。
可以说,在这场战役中,白佑彬并不害怕敌人战列舰上的主炮,而是担心在遭到敌人驱逐舰攻击时出现不必要的损伤。当时,第一舰队没有驱逐舰,护航的巡洋舰又少得可怜。如果让敌人的驱逐舰放手发动鱼雷攻击,后果将难以设想。
正是如此,白佑彬才会让三艘“海龙”级撤下来。
另外,在整个战术指挥中,白佑彬几乎没有对炮战指手画脚,一直让蓝凌波在指挥各舰,甚至第11-2主力编队内各艘战列舰的作战行动,他则主要在调整两支巡洋舰编队的行动。
十点四十分的时候,“英宗”号上的雷达也探测到了北面的那几艘驱逐舰。
早在十点之前,白佑彬就下令让第11-4巡洋舰编队机动到第11-2主力编队的北面,并且严密监视附近海域。
结果,当六艘驱逐舰杀出来的时候,第11-4巡洋舰编队已经做好了准备,严阵以待。
毫无疑问,面对六艘火力凶猛的轻巡洋舰,六艘驱逐舰没有任何机会攻击巡洋舰身后的战列舰。舰队中,巡洋舰的首要任务就是对付敌人的驱逐舰,保护己方的战列舰,使战列舰免受鱼雷威胁。
与上次不一样,六艘驱逐舰没有直接冲上去,而是在进入巡洋舰炮火的杀伤范围之前向西机动,准备绕到第11-2主力编队的屁股后面,然后从两支主力编队之间插入。到时候,还可以择机攻击南面的第11-1主力编队。
只是,白佑彬没有给敌人这个机会。
就在六艘驱逐舰向西机动的时候,第11-3主力编队的三艘“海龙”级大型巡洋舰从第11-1主力编队的后面插了上去,为第11-1主力编队建立起了一道防鱼雷屏障。如此一来,六艘驱逐舰要想攻击第11-1主力编队,还得先过了三艘大型巡洋舰这一关。
在距离打头的“海龙”号还有大概十五公里的时候,六艘驱逐舰再次转向。
显然,驱逐舰上的指挥官知道冲上去是送死,因此只能将航向掉转到一百度左右,继续向第11-2主力编队靠近。
在此期间,第11-4巡洋舰编队已经转向南下,正在关上第11-2主力编队的“后门”。
在三艘大型巡洋舰与六艘轻巡洋舰的围剿之下,六艘驱逐舰几乎没有任何机会攻击第11-2主力编队。只是,如果有人不怕死,那么再没有机会,也能创造机会。
此时,欧洲海军军人的素质体现了出来。
面对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敌人,六艘驱逐舰没有退缩,而是以超过三十五节的速度朝“宣宗”号与“仁宗”号战列舰杀了上去(此时“太祖”号与“太宗”号已经跑到东面十多公里之外了)。
帝国海军的九艘巡洋舰也没有手软,在敌人摆明了以死相搏的情况下,更不能让步。
同时,“宣宗”号与“仁宗”号也将航向转到了七十度左右,并且调转炮口,瞄准了不顾一切杀上来的六艘驱逐舰。
在十一艘战舰的凶猛火力之下,这六艘驱逐舰的结局几乎不用猜测。
在发射鱼雷之前,最前面的四艘驱逐舰被雨点般的炮弹连续命中,而且都在大爆炸之后迅速从海面上消失了。
十点五十八分左右,最后两艘驱逐舰也在距离“仁宗”号与“宣宗”号七千米开外就发射了鱼雷,其中一艘还只发射了四条鱼雷。
面对十二条鱼雷,“仁宗”号与“宣宗”号立即加速航行。因为鱼雷的覆盖范围太窄,加上又是白天,欧洲海军使用的不是氧气鱼雷,所以战列舰根本不需要转向,只用加速航行就能离开鱼雷扇射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