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下去,对尼米兹没有任何好处。”白佑彬淡淡一笑,说道,“现在,美军调集了几乎所有能够抽调的兵力,才勉强获得了兵力优势。站在尼米兹的角度,如果延迟进攻中途岛的作战行动,我们就有足够的时间抽调部署在后方的护航舰队,甚至将正在塔斯曼海活动的二支破交舰队抽调过来。这样一来,美军的兵力优势将变得荡然无存。如果拖到明年,随着受损的战舰修复,局势将彻底扭转,到时候美军就将失去攻占中途岛的机会,也就失去了巩固夏威夷群岛,牵制我方兵力的机会。因此,尼米兹必然会提前进攻中途岛。当然,除了中途岛的归属之外,我们与第51舰队的决战也将决定太平洋战场在未来半年,甚至未来一年之内的战略态势。”
“果真如此的话,我们应该提高航速,争取尽快赶到战场。”
白佑彬点了点头,对肖定邦说道:“重新设定航线,将巡航速度提高到二十节。另外,联系秦孝东,让他们尽快做好战斗准备。”
等参谋们忙起来之后,白佑彬离开了司令舰桥。
看着天色渐亮,白佑彬也完全没了睡意。
现在让他担心的不是能否守住中途岛,也不是能否击败实力更强大的第51舰队,而是尼米兹到底想干什么。
从美军炮击中途岛的时间上来看,白佑彬甚至怀疑是不是尼米兹策划的作战行动。
第51舰队在十九日就离开了珍珠港,即便以十四节的速度前进,在二十五日就能到达中途岛附近海域,然后花上二天的时间准备,二十七日就能炮击中途岛。按照一般情况,前期炮火准备大概需要三到五天,因此在十二月二日之前,第51舰队就能单独完成炮击中途岛的行动。到此时,第11舰队还没有到达中途岛附近海域。因此,第51舰队可以从容不迫的离开登陆场,转而与第11舰队作战。
现在,美军炮击中途岛的时间延迟到了十二月一日凌晨。
如果说为了等待火力支援舰队,美军故意延迟了炮击时间,这只是表面上的理由。中途岛算不上是防御坚固的岛屿,而且在帝国海军向西南太平洋发动进攻的时候,也不可能加强中途岛的防御。以第51舰队的实力,完全有能力单独完成前期炮火准备工作。
那么,尼米兹为什么要延迟炮击时间呢?
难道是登陆舰队没有及时到达?
这明显也不太可能。登陆舰队在二十四日就能到达瓦胡岛附近海域,即便进入珍珠港补充物资与燃油,也能在十二月二日之前到达中途岛海域。也就是说,登陆作战行动完全能够在十二月二日,或者三日展开。如此一来,美军就不可能因为登陆舰队无法及时到达而推迟了前期炮火准备的开始时间。
这些问题,最终都指向了尼米兹的企图。
即便尼米兹不会为了干掉并不算强大的第11舰队而放弃攻占更有战略意义,特别是对守卫夏威夷群岛非常重要的中途岛,他也肯定在策划这次作战行动的时候,将消灭第11舰队列入了任务目标,而且是重要目标。
果真如此的话,美军延迟炮击中途岛的时间,就是为了对付第11舰队。
换个角度,此时白佑彬看到的所有机会,都是尼米兹故意露出的破绽,而且其目的就是要白佑彬以为有机可趁。
如此一来,第11舰队赶赴战场的最终结果就是被第51舰队干掉。
想到这,白佑彬立即返回了司令舰桥。
难道就这么简单吗?
在肖定邦走过来的时候,白佑彬摇了摇手,退到了一边。
尼米兹仅仅只是想对付第11舰队吗?相对而言,第11舰队对美军的威胁并不是很大,而且短期之内帝国海军不可能加强第一舰队。战争的重点仍然在西南太平洋上,因此干掉第11舰队对美军的意义并不是很大。最重要的是,珍珠港没有完全恢复使用功能,即便美军打下了中途岛,短期之内也无力继续向西推进。
那么,美军就没有必要急着对第11舰队下手。
如果尼米兹的目标不是干掉第11舰队,那除了攻占中途岛之外,他还想干什么?
猛然间,白佑彬醒悟了过来。
尼米兹要对付的根本不是第11舰队,而是长期在太平洋上活动,给美军造成了巨大损失,牵制了美军大量兵力,迫使美国花费更多的资源建造运输船只,并且不得不减少向盟国提供战略援助的破交舰队!
对,尼米兹肯定想借此机会干掉破交舰队。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朝着破交舰队而来的!
第十二章第二战场
破交作战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影响范围最广,战场区域最大,战斗强度最高,作战效率最高,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正面战场的“第二战场”。可以说,破交作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展,以及最终结局产生了远超过其他任何一种战争方式的重大作用。
战争初期,德国海军就用有限的兵力在破交战场上给英国与俄罗斯制造了巨大的损失。
随着明帝国开始在破交战上加大投入,随后美国也加强了破交战与保交战的投入,这二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分别为同盟国集团与协约国集团最强大的国家逐渐成为了破交战场上的绝对主力。
相对而言,破交战对协约国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对同盟国的影响。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是二个国家集团的地理环境。
同盟国集团中,占主导地位的几个国家都位于亚欧大陆上,除了海运之外,还能通过陆运相互支援,相互支持。当然,陆上运输线路的效率以及运输能力都远远比不上海运。只是,从帝国出发,船队只需要经过南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就能到达土耳其与意大利的港口,然后再通过陆上交通线将物资运送到德国。同样的,土耳其出产的物资也只需要经过印度洋与南洋就能到达帝国本土。
除了澳洲大陆,协约国集团在南洋与印度洋周边地区没有成员国,也没有海外领地,更没有海军基地。而澳洲大陆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其东南部,主要的港口也集中在东南部。因此,协约国集团要想出动破交舰队打击同盟国集团的海上航线,就必须扩建澳洲南部与西部的港口,并且派遣战舰跨越半个地球前往这些港口,然后再进入印度洋执行破交作战任务。即便不看地图,都能知道,这样的作战方式效率不会高到哪里去。
相对而言,协约国的处境就极为尴尬了。
从美国西海岸,或者从巴拿马运河前往澳洲与新西兰,船队需要穿越大半个太平洋。而太平洋极为广袤,即便南太平洋上分布着大量岛屿,协约国集团也不可能在如此广阔的范围内建立起足以阻拦破交战舰的防线,也就不可能确保海上航线的安全。
从美国东海岸前往英国、西班牙与俄罗斯的海上航线都要途径北大西洋。在帝国海军控制着直布罗陀要塞的情况下,帝国海军的破交舰队可以自由进出北大西洋,也就能够对北大西洋上的海运航线产生巨大的威胁。
另外,从南美洲,以及西部非洲出产的物资要运抵美国或者协约国其他成员国的本土港口,都需要经过大西洋中部与大西洋北部,这两片海域都在帝国海军破交舰队的活动范围之内。如此一来,协约国集团在获取海外资源的时候,也要受到巨大的威胁。
正是这种地理环境上的差别,导致交战双方在破交战场上处于不同的境地。
从一开始,同盟国就更加重视破交作战,而协约国则更加重视保交作战。在七十五年(43年)之前,协约国集团投入破交作战的舰艇还不到执行护航任务的十分之一。当时,美国海军的大部分老式战列舰,以及最先服役的大型巡洋舰几乎都在执行护航任务。
也正是如此,战后很多人都认为,同盟国集团能够获得胜利,主要就是在破交作战上占有主动权。
从经济学角度看,即便破交作战的主要力量,即大型巡洋舰的造价极为高昂,可是在破交战场上,大型巡洋舰的作战效率超过了其他所有战舰。按照交换比来计算,一艘大型巡洋舰相当于一百三十五万载重吨的商船与七万五千吨护航战舰的总和。如果按照造价来计算,大型巡洋舰能够在战场上获得自身价值三点五倍的战果。
毫无疑问,破交战比护航战的效率更高,也更有价值。
由此也不难理解,美国为什么情愿少造几艘快速战列舰,也要建造足够多的大型巡洋舰。如果美国输掉了破交战,就必然输掉整场战争。
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军指挥官对帝国海军的破交舰队肯定是深恶痛绝。
也正是如此,尼米兹才会想方设法的干掉帝国海军在太平洋上活动的破交舰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