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数量上的巨大差距,战舰性能上的本质区别,是很难得到弥补的。
或者说,佩皮诺选择了一种对自己并不是很有利的战术。
缩短交战距离,可以打穿对手的装甲,提高命中率。可同时,这也将四艘“维内托”级战列舰推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让四艘“维内托”级失去了逃跑的机会。更要命的是,对于官兵素质本来就不高的美军舰队来说,缩短交战距离,也能够提高命中率,确保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干掉对手。
显然,这正是米切尔希望获得的机会。
二点二十三分,“维内托”号第一次中弹。
命中点就在b炮塔的炮座上,且打穿了炮座装甲,在扬弹通道内发生了爆炸。虽然爆炸产生的弹片没有进入炮室,且高温气体在进入了上层弹药舱之后,没有能够进入下层存放发射药包的弹药舱,也就没有能够造成更大的破坏,但是在扬弹机被炸毁之后,这座炮塔也失去了作战能力。
可以说,b炮塔的炮座正是“维内托”级战列舰的一个设计缺陷。
与当时大部分采用了三座三联装主炮炮塔的战列舰相比,“维内托”级的b炮塔,也就是舰桥前方的炮塔的位置要高得多,从而导致炮座的暴露面积更大,更容易被炮弹击中。提高炮塔的位置,大概是为了增加b炮塔的射界,但是也可以通过其他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而不一定要把炮塔安装在更高的位置上。显然,意大利的舰船工程师缺乏相关的设计经验,其设计能力很有问题。
二分钟后,从“蒙大拿”号战列舰上打出的一枚穿甲弹再次命中了“维内托”号。
这次的命中点在a炮塔左前方的舰体上,穿甲弹避开了厚度达到了三百五十毫米的主装甲带,而是在打穿了舰体之后,砸中了弹药舱前方的装甲隔板,然后改变方向,连续打穿了数道舱壁,最终在战舰左侧的隔舱内发生爆炸。
因为使用的是装药量更大的标准穿甲弹,所以爆炸来得很猛烈,爆炸点附近的装甲板几乎全被炸飞了。远远看去,还会误认为“维内托”号a炮塔的弹药舱被击中,然后发生了殉爆呢。
由此也可以看出,意大利的工业水平,与造舰技术确实不怎么样。
二点二十六分,“维内托”号挨了第三枚炮弹。
弹着点在舰桥右前方,从此可以断定,这枚炮弹肯定是从“蒙大拿”号战列舰上打来的。虽然“维内托”号的司令塔装甲厚度达到了二百六十毫米,但是在十六英寸穿甲弹面前,这点装甲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最终,穿甲弹在司令舰桥下方的通信中心内爆炸。
有点不可思议的是,在通信中心内的十多名官兵悉数阵亡,司令舰桥内数十名官兵几乎全部伤亡的情况下,佩皮诺只受了点轻伤,并且暂时失聪。
包扎了伤口之后,佩皮诺就离开了司令舰桥。
也正是如此,佩皮诺逃过了一劫。
仅仅在五分钟之后,也就是二点三十一分的时候,又是一枚十六英寸穿甲弹落在了舰桥的左前方,且命中点就是司令舰桥!
不得不承认,美军的运气确实好得有点离谱了。
战斗开始的时候,正是一枚运气弹干掉了包括斯佩在内的德国舰队司令部。随后在对付“俾斯麦”号的战斗中,又是二枚落点几乎完全一致的穿甲弹打爆了其弹药舱,导致该舰彻底完蛋。这次,又是二枚穿甲弹击中了意大利舰队旗舰的舰桥!
当时,正在司令舰桥内抢救伤员的十多名医务人员,还有二十多名损管人员,以及没有来得及转移走的十多名伤员都被炸死了。
更要命的是,“维内托”号此时失去了与外界联络的能力。
到二点三十五分的时候,“维内托”号又挨了三枚穿甲弹。同样存在着设计缺陷的c炮塔,后舰桥都被摧毁,另外舰体右侧中部水线附近被炸开了一个直径不小于十米的大裂口,导致好几块主装甲板脱落,以及二十多个隔舱进水。
打到这个地步,“维内托”号基本上已经丧失了作战能力。
虽然在激烈的炮战中,“维内托”号也打中了“堪萨斯”号至少五枚三百八十一毫米穿甲弹,但是比起其自身的损伤来说,这点战果根本算不了什么。
当然,在a炮塔还能使用的情况下,“维内托”号并没有撤出战斗。
二点三十七分,第八枚穿甲弹击中了“维内托”号二根烟囱之间的舰体,最终在三号锅炉舱内发生爆炸,弹片还打穿了厚度仅有二十毫米的隔板,摧毁了前方一号轮机舱内的蒸汽轮机,以及左侧四号锅炉舱外的二根高压蒸汽管道。
紧密设置的动力系统再次成为了战列舰上的致命隐患。
仅仅一枚穿甲弹就报销掉了“维内托”号四分之三的动力,导致其航速由十四节降低到了八节。对于战斗中的战列舰而言,如果仅仅只能以八节的速度航行,其结局肯定不会好到哪里去。
二点四十分,佩皮诺登上了刚刚发下的汽艇。
司令官撤离旗舰,表明旗舰不但失去了指挥功能,还失去了生存的机会。
其实,当时佩皮诺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在离开的时候,授权“维内托”号的舰长在必要的时候做出撤退的决定,甚至可以下达弃舰的命令。
只不过,“维内托”号并不是第一艘战沉的意大利战列舰。
第四十七章 积重难返
相对而言,排在“维内托”号身后的“意大利”号不但打得更加勇猛,遭到的还击也更加猛烈。当时,美军甚至认为“意大利”号才是意大利舰队的旗舰,不然其表现为什么那么神勇呢?
在进行编队转向的时候,“意大利”号就用其重炮教训了对手。
美军主力编队的六号主力舰,即“肯塔基”号(bb94,与“衣阿华”级的第五艘,即bb69同名)正是“意大利”号的直接交战对手。
三百八十一毫米穿甲弹落在了“肯塔基”号的舰首。
按理说,这枚穿甲弹应该毫不费力的穿透没有防护的舰首,落到大海里去。实际上,穿甲弹最终在舰首的锚舱内发生了爆炸。根据事后分析,很有可能是穿甲弹击中了已经收入锚舱内的主锚,或者是打中了锚链,然后发生爆炸。
因为爆炸过于猛烈,所以当时“意大利”号上的官兵还以为重创了对手。
显然,仅仅被炸掉舰首,并没有对“肯塔基”号造成太大的影响。就算爆炸点在水线以上,以“肯塔基”号的综合防护与综合生存能力来看,也最多使其最快航速降低一到二节。更何况爆炸点在水线以上部位,且爆炸后的能量是向上释放的,并没有对舰体水线以下部位造成多大的损伤。
在二点二十分左右,也就是“意大利”号刚刚完成转向之后,又一次命中了对手。
弹着点仍然在“肯塔基”号的舰首处,距离上一次命中点不到二十米。穿甲弹在进入舰体后发生爆炸,最终在“肯塔基”号的舰首上开出了一个直接约莫五米,并且彻底贯穿的弹洞。神奇的是,爆炸点上方的甲板并没有完全被炸断,下方的舱室也没有受到严重损伤。不得不承认,美国造舰的技术与工艺还是很先进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意大利海军配备的穿甲弹肯定在设计上有问题。
短短三分钟之内,“意大利”号在三轮齐射中就打中了对手二次。
只是,美军的还击毫不逊色。
二点二十一分,一枚从“康涅狄格”号上打来的十六英寸穿甲弹落在了“意大利”号a炮塔前端的露天甲板上。
可以说,“康涅狄格”号在这场海战中的表现相当精彩,也非常勇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