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2页

公共马车都是双层,每层都能坐二十个人,最为独特的是,这种马车居然只要两匹健壮的挽马就可以了。

因为这些马车都是在轨道上运行,马只是牵引,车就能很轻易的运行,节省了很多畜力。

不过这种马车只在京师跑,因为轨道也只在京师主要的街道铺设,因为有轨道,因此这些马车都是固定的路线,根据不同的轨道路线,如今京师分为九条路线,每条路线的马车分别称为一号车二号车等。

每条线路都有不少马车同时运输,几乎每隔一会,就会有一趟马车。要坐车的乘客只需要在大街边的公共马车站牌前等候就行了。

李存义排着队上了马车,他喜欢坐在上层,马车的上层也有顶蓬,不过两边都只有四尺高的挡板,还有很大一块空间,坐在车上,不怕雨也不怕闷,只不过无法完全挡住风沙。

但坐在车上,尤其坐在上层,却与过去坐马车和轿子完全不同的体验。

马车上有一名乘警,既是收票的,也是维持秩序。

当乘警走到他面前时,他直接掏出了一张纸片,那是京师公共马车的月票。有了这个,就不用再每次坐马车都买票了,一张月票五角银元,能坐一个月不限次。算下来相当便宜,而如果没月票每次则收起步半分银元,如果从起始站坐到尾站,则要一分。

但算起来,也是极为方便和便宜的。

要是雇轿子或雇马车,可比这贵十倍不止。因此现在许多百姓,如果出门远些,便都愿意坐这公共马车。省时间还便宜,李存义坐了两回后,便果断的办了一张月票。

不过现在公共马车乘坐的客人都是男人,还没有女人坐车的,虽然马车不禁女乘客,但没有几个女人愿意跟一群大老爷们挤一辆车上。

片刻后,乘警已经卖完票检查好,对着前面的车夫拍了拍车厢板,“走喽!”

车夫一挥鞭子,铃铛又叮叮铛的响了起来,车开始驶起来,在轨道上运行的马车很平稳,李存义收回向外打量的目光,把报纸拿到手中摊开,开始阅读起来。

坐在公共马车的二层靠边的位置,然后一边坐车一边读报,真是种很惬意的享受。坐马车的人什么都有,三教九流,不过他发现,坐车最多的人群还是吏员、商人们,他们都有钱,不在意车票,但他们也不是很有钱,雇车雇轿还是不如这个实惠的。

最重要是,如今公共马车多,线路齐,坐着最方便。

他一边看着报纸,听着旁边这些乘客天南地北的聊着天,却从不去掺和。

“广安门,到了啊。有没有广安门下车的乘客,广安门到了!”

马车缓缓停下,乘警开始大声地叫道,李存义收起报纸,看到街边站牌下已经站着七八个人在等着了。

“排队上车,前门上,后门下,不要乱了秩序啊。大家注意保管自己的物品,谨防偷窃。”

李存义的目的地就是广安门,他在这里有一家铺子。收好报纸,他站起声,说了声,“借道!”往车后厢楼梯口走去。

第五百二十六章 闻风而逃

风萧萧而过,月黑风高。

潼关东,李化熙亲率着三千兵马向汉军大营杀到。

旗帜猎风而行,汉军营里,郑芝龙正在营里楼台上与将领们凭高远眺。

“秦兵三千前来袭营。”

“伪督师李化熙亲自统兵。”

“留守潼关的四千兵马由原闯军头目马世耀统领,他报人前来通报李化熙来袭,说愿意率部献潼关而降。”

郑芝龙哈哈大笑,“这个李化熙我也听说过,曾经得陛下称赞过的清官能吏,据说还曾是李阁老的门生,说来跟我们陛下也算是师出同门。我这次出征,陛下还特意交待,若是可以,保他周全。”

“这个老夫子,老书呆,都这个时候了,却还要保明复辟。”郑芝龙摇了摇头,“不过既然陛下有话,那就得保他性命。”

“遵命。”

李化熙骑着一匹黄骠马,心中决然。明知此三千人不可能击败汉军,可他依然没有犹豫。

突然四下喊声杀大作,炮声隆隆,四面八方大批汉军涌出。

“不好,汉贼早有察觉,我们被埋伏了!”一名秦将惊慌高喊。

李化熙脸色大变,伸手拔剑,高呼,“将士们,为国尽忠的时候到了,跟我杀贼!”

“杀贼,杀贼!”

他喊的声嘶力竭,可周边响应者寥寥。

李化熙冲出一阵,回过头,却看到后面只有几个家丁跟随,其余秦军大多还留在原地。

他愤怒的挥着手中的长剑,怒呼,“为国杀贼!”

汉军四面围堵上来,无数剑铳相向,但却围而不攻。

这个时候,郑芝龙策马来到阵前,无数火光照耀下,他身上的金虎闪闪发光。

“敢问对面可是李化熙李大人乎?”

李化熙见此情势,长叹一声,抛下长剑,踢马上前。

“老夫就是李化熙,既然被尔等围住,老夫只有一求,但求速死,老夫也好去地下见先皇!”

“老先生,当今陛下一代英主,登基不久,天下已显太平安稳景象,外破满蒙,内平流匪,太平景象已现,天下百姓无不欢欣拥戴,为何老先生却还执迷不悟?”

李化熙一时无言。

内心里忠君的思想一直束缚着他,让他无法踏出那一步。可到了现在,他也确实得承认,刘钧做皇帝,刘钧的汉帝国,确实远迈朱明。

如今的天下,虽然还有纷争,可确实不复晚明之种种弊端腐朽。

“先生也曾为李阁老门生,说来也与当今算是师出同门,陛下对老先生多有称赞,说先生为官多任,皆廉正公明造服一方,乃是为民着想的好官。陛下知先生在秦军中,特命我寻着先生,将先生请往京师,陛下要重用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