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8页

“撒丁岛的建设应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基础设施建设,然后是配套设施完善,最后是整体形象提升——”设计规划院院长雷景福在总统府的会议厅内侃侃而言。

参会人员的标准有点高,秦致远和约书亚·乔迪肯定是在,陈康健也从遥远的吉布提飞过来参加,给足了雷景福面子。

雷景福之前一直在耶路撒冷,耶路撒冷的重建工作到现在还没有完成,居民区的城市道路的建设虽然已经完成,但耶路撒冷对宗教建筑有高端需求,这些气势辉煌的教堂和清真寺建起来就不容易,比如那座占地面积为350亩的教堂,建设周期是以“十年”为单位计算的,光是一个教堂,完工就要等到三十年后,如果想全部完工,估计要到本世纪末。

这对天主教来说不成问题,人家的历史都是以“千年”为单位计算的,等个几十年真不是个事。

秦致远可等不了这么久,秦致远要在五年之内就把撒丁岛建成兰芳的名片,怎么着也要弄出个“撒丁速度”或者是“兰芳速度”才能对得起秦致远的大张旗鼓。

“第一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环岛的铁路和公路,港口的扩建以及配套设施的修建,基本的城市建设以及配套的发电厂等等——”雷景福现在已经有足够经验,说话间把展示板上的展示图换成一张撒丁岛全图,就着图片详细解释:“按照陛下的要求,撒丁州将建成三个比较大的城市,一个是北部的托雷斯,一个是中部的奥里斯塔诺,最后一个是南部的卡利亚里,这三个城市的功能各有不同,其中卡利亚里将是最重要的城市,这里将是咱们兰芳商品在欧洲的中转站,以后所有的兰房商品都将会在卡利亚里集结,然后才会分散到欧洲各地。至于拉马达莱娜,这里将会成为一个纯粹的军事基地,咱们的舰队和机场都会在这里,这里的地理位置非常有优势,地处地中海中心位置,不管是要前往哪个方向都很便捷,预计整个建设过程将会持续十五年,其中一期工程要在五年之内完成。”

雷景福说到这里面向陈康健和约书亚·乔迪表情诚恳:“当然了,想要按时完成需要两位的大力协助,由于是多处同时开工,预计咱们需要的工人在五十万左右,会前我了解了下情况,现在撒丁州的人口呈下降趋势,迁来的人还没有迁走的多,怎么解决人力资源问题是个大问题。”

兰芳的人力资源是这个世界上最丰富的,但再丰富的人力资源,也架不住秦致远的疯狂扩张,现在兰芳的人力资源终于出现缺口,这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一个问题。

陈康健是军人,约书亚·乔迪是特工,让陈康健去打仗,让约书亚·乔迪搞点破坏这两人是得心应手,说到人力资源的分配就是俩眼一抹黑,听到雷景福的问题,两人都看秦致远。

有问题找陛下,这已经是兰芳高层的共识。

“没人——这确实是个问题。”秦致远也有点发愁。

和全世界其他国家一样,兰芳也在积极引进人口,从民国持续移民华人就不用说了,连日本人和波斯人秦致远现在都不拒绝,就是想用最快的速度获得更多的人力资源。

和生存空间一样,人力资源也是要抢的,这一点全世界都有共识。

“雇佣怎么样?我们去北非或者是中东雇佣本地人,他们对于生活要求不高,饿不死就行。”陈康健有主意,看来吉布提搞得很不错。

“你那个‘雇佣’就别提了吧。”秦致远不给面子,直接戳穿陈康健的老底。

陈康健所谓的“雇佣”其实就是蓄奴,不仅仅是从哪些奴隶贩子手中买奴隶,陈康健自己组织的也有“猎奴队”。

这听上去有点残忍,但“奴隶交易”这种事,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也没有完全消失,在这个时代简直就是天经地义。

其实说起来也还算不错,至少在秦致远的要求下,陈康健没有虐待那些“奴隶”的意思,那些“奴隶”工作甚至是有薪水的,这已经和雇工差不多,虽然薪水低了点,但和“奴隶”是有根本区别的。

陈康健可以不要脸,秦致远不能不要,吉布提那个鸽子蛋大点的小地方地处北非,距离欧洲还是远,撒丁岛可是在地中海的中心,这里是欧洲的一部分,如果秦致远在撒丁岛使用奴隶,那就算是秦致远把撒丁岛建成伦敦、巴黎那样繁华的所在,也成不了兰芳的名片,而是兰芳的丑闻。

“是真雇——”陈康健瞪大眼睛喊冤,无辜的不能再无辜了:“埃及现在有个劳务输出局,咱们可以从埃及雇,价格便宜得很,薪水只是咱们兰芳工人的三分之一,甚至他们不要钱,给东西就行,什么罐头、脸盆、衣服什么的,给什么要什么,西部省现在就是从埃及雇人,雇了好几万呢。”

“劳务输出局?这是个什么玩意儿?”秦致远有点好奇。

在陈康健的解释下,秦致远才明白怎么回事。

杨德山在埃及登基之后,对埃及进行了“世俗化”改造,首先就是把“埃及——约旦”这个国名改成了纯粹的“埃及”。这当然引起了一部分约旦人的反对,杨德山也不客气,只要有人敢造反,杨德山就直接镇压,一点谈判的余地也不留。

有战争就会有俘虏,埃及的闲人也不少,很多埃及人就是混吃等死,杨德山出于实际情况考虑,就弄了这么个劳务输出局,给国民找工作的同时,也能增加点政府收入。

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第1017章 步步推进

说起“以工代赈”,这也算是历史悠久。

最有名的“以工代赈”应该是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在罗斯福执政初期,美国全国共有1700多万失业大军。

在1934年以前,美国政府为了救济这些失业人口,使用的方式是直接救济,也就是所有没工作的,每天都可以领点吃的喝的。罗斯福上台之后,美国政府将单纯的赈济改为“以工代赈”,明确规定对有工作能力的失业者不发放救济金,而是帮助其通过参加不同的劳动获得工资。

这被称为是“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效果还是很不错,为广大非熟练失业工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到二战前夕,美国政府投资的各种工程总计雇佣人数达2300万,占全国劳动力人口总数的12以上。可以说,“新政”通过上述举措,为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缩小社会分配差距、促进需求增加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在的埃及的劳动力状况和1934年以前的美国差不多,很多人没有工作,没有生活来源,日子过得和乞丐差不多。

问题是埃及比美国穷得多,埃及政府也没有能力赈济,所以埃及人就算是想乞讨都无处可去,大家的日子过的都差不多,家里的粮食自给都不够吃,实在是没有能力周济乡邻。

在这种前提下,杨德山弄出来一个劳务输出局也是无奈之举。

杨德山也想“以工代赈”,不过埃及政府已经穷到连政府投资都投不起的程度,想要“以工代赈”也没有“工”可以提供给埃及人。

幸好有兰芳的西部省,西部省正在大肆建设,需要非常多的人力资源,于是杨德山把埃及国内的剩余劳动力组织起来,有计划的向西部省输出,这既能缓解兰芳西部省人力不足的问题,也能为埃及政府创造一部分收入,又能让那些想工作的埃及人能够自食其力,真是一举多得。

陈康健肯定也是反对奴隶贸易的,没办法的时候可以拿奴隶凑活着用,只要有替代资源,陈康健可愿意采取一些正规手段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所以在目前的西部省,埃及人确实是不少,至少有超过二十万埃及人在西部省工作,其中仅仅是吉布提就超过十万人。

听到杨德山的解释,秦致远马上也动了心。

华人的人力资源虽然多,不过秦致远把人从民国弄出来,并不是要当做建筑工人使用的,兰芳从民国弄出来的华人,基本上都被安置到兰芳各地,要么是农民,要么是进入工厂的工人,要么就是军人,很少有进工地的。

秦致远很清楚,华人需要休养生息,需要一个稳定的生活,而建筑工人是要随着工地走的,居无定所四处流浪,把华人都弄进工地,哪有功夫生孩子?

对于兰芳来说,秦致远理想中的人口结构是华人要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现在看来,高丽人和日本人的比例还是有点大,想要改变人口结构,那就要保证华人有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这样才能保证较高的生育率。

其实一直以来华人的生育率都是比较高的,所以华人的人口才能占据全世界总人口的四成以上。这要归功于华人社会的稳定,以及华人高超的农业技能,社会稳定能保证人口增长不会因为战乱减少,农业发达则能保证人们有足够的口粮,在这两方面,兰芳现在做得都不错。

民国因为正处于战乱中,秦致远不太清楚民国的人口出生率,但在兰芳,每一个适龄妇女现在生育的孩子是38个,其中华人的生育率是最高的,平均有42个,估计到二十年之后,兰芳的华人虽然达不到绝对的主体地位,达到主体地位还是没问题。

平均每个女人生42个孩子,这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听起来是天方夜谭,不过放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真的不稀罕,秦致远的父辈姐妹五、六个的都是正常,十几个兄弟姐妹的也不是没有,这还是一夫一妻的前提下,如果是一夫多妻,兄弟姐妹的数量会更多。

华人对于子女的感情是很特殊的,现在可没有“计划生育”作祟,多子多福才是主导思想,谁家要是没有两个儿子继承血统,出门和人打招呼都不好意思。

秦致远对生育当然是持鼓励态度,兰芳现在已经有婴幼儿产品出现,甚至已经形成了产业链,兰芳政府对于婴幼儿产品有严格要求,产品质量是首先要把控的基础,然后就是低廉的价格,秦致远甚至规定,所有的婴幼儿产品利润不准超过百分之十,这当然会让那些婴幼儿产品生产商有所不满,不过为了降低养育孩子的成本,秦致远顾不得那么多,不相干可以不干,连朱莉的私人产业“丑小鸭”都是按照这个标准在运营,其他人还有什么资格要求更多?

至于教育和医疗,这在兰芳基本上是免费提供的,兰芳现在还没有私人医院和所谓的“贵族学校”,连秦德都是到童子军里去上学,其他人再贵还能贵到哪儿去呢——

有了这些基本条件,所以兰芳的华人生育起子女那叫一个全力以赴,可以说华人在历史上从来没有经历过如此宽松的环境,国家没有名目繁多的徭役,没有令人怨声载道的农税,仓库里有吃不完的粮食,这所有的一切共同促成兰芳人口的大爆发。

秦致远不把工作重心放在生孩子上面,秦致远的任务是为兰芳国民开拓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所以听到陈康健的解释后,秦致远稍加思索就马上拍板,和杨德山联系,从埃及雇用人手建设撒丁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