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封不听调”在太平军的历史上倒不是没有,三年后,活动于皖北一带的捻军正是在“听封不听调”的前提下,与太平军合作,但那是三年后,那会的太平天国经历了“天京之乱”之后,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壮大已方声势。
至于现在,他们根本就不需要!
“哼哼,南京那边会不同意?主公又岂知现在南京的情况?若那里是铁板一块,自然不会同意,可问题是那里现在绝对铁板一块!”
闻言朱宜锋的眉头微微一跳,猛然醒问道。
“成裕,你是说……现在南京内里诸王已经互相猜疑?”
怎么会这么早?
但在片刻的惊讶之后,朱宜锋立即意识到,这是完全可能的,毕竟很多问题并非是一时突然爆发,而是不断的日积月累后形成的不满,最终,这些不满和猜疑导致了“天京事变”。若是如此的话,没准自己还真有机会!
“正是!”
孙茂林点点头,语气轻蔑地说道:
“自从他们夺得江宁,改其为天京之后,那些自粤省来的老弟兄便沉迷于享乐之中,全然不顾清廷未灭的现实,在其进入天京后,就广为宣扬两句话:‘正是万国来朝之候,大兴土木之时。’在大兴土木的同时,天京诸王豪贵也上下争奢赛富,短视如此,实是世间少见……”
摇头感叹之余,孙茂林便又继续说道。
“眼下东王主张北伐,至于它人则主张西征,以屏蔽天京,而东王虽主张北伐,可亦深知当下非得西征,以屏蔽天京、解决天京粮草之难,而其虽兵力号称百万,可能战者不过十万,扣以守城之军,既是北伐,又要西征,本就兵力不足,现在非但要沿江击败清军,还想把主公的湖北一口吞掉,显然全无可能,所以,其才会派的臣下前来游说主公……”
在孙茂林说话的时候,朱宜锋只是的默默的点着头,就他对历史的了解,西征的太平军可谓是极为顺利,北伐军同样也很顺利,只不过相比之下,后者始终没有得到稳固的后方援军支持,甚至有人怀疑北伐是借刀杀人。
“至于北伐主公无须担心。现在天国之中,只有东王急欲北伐,以定中原,可焉不知其已经犯下了分兵的大忌,纵是西征有主公相助,其不过增兵万人,而沿途所向又岂只千里。主公为何就不利用其眼下急欲北伐以定中原,以涨声誉,又需西征以屏蔽天京的这个心思,受其之封,缓和与天国关系,行以‘听封不听调’之策,如此又岂有居其之下之忧?”
深思半晌,朱宜锋点头说道。
“这个办法确实不错……”
确实,有一个了解太平军内部情况的人,确实比什么都重要。
“既然如此,若是主公能做以打算,接受天国丞相之封,那臣下既可回天京复命了!”
“嗯!”
睁大眼睛,朱宜锋整个人不由一愣。
“成裕,你这是?”
怎么他还要回去?
“回主公,在下受东王之委派,往来武昌是为游说主公接受天国册封,然主公虽有意接受册封,却因当初黄州被弃,心存顾虑,因此不敢言信,如此,自然需要臣下往天京游说东王,臣下焉能不去,再则,臣下亦需回天京向东王复命!且主公亦需要人有于天京为主公张目!”
“成裕!你……”
看着神态极为认真的孙茂林,朱宜锋的话声一顿,然后又吩咐道:
“罢了,其它的话我便不说了,只希望成裕尽快离开天京,来武昌助我!那天京自不是福地!”
“请主公放心!臣下能说得武昌汉军十数万精锐归我天国,自是大功一件!虽非福地,又有何虑!”
这边说话的时候,孙茂林已经站起,先是施了一礼,然后说道。
“茶已凉了,我也要睡觉去了!毕竟明天,我还要当众游说朱大都督归我天国!”
“孙天使慢走!”
朱宜锋亲自送他到门外,一直望着他走回房间。内心犹自久久激动不已,若是此事一成,至少短期内的后顾之忧,算是解除了,那短期内的对手也就只有满清了……
第一百四十六章 初见
“这是……”
在码头上,几乎是在第一眼看到所谓的“义兵”时,莱纳斯整个人便被惊呆了,他简单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他在东方第一次看到能够像欧洲士兵一样列队行进的士兵。
而更让他惊讶的是,即便只是普通的码头巡逻,尽管他们的手中只拿着一根长矛,但是那些士兵们的步伐,也仍然能够保持一致,排成队列齐步前行。
队列!
有时候,甚至比武器更为重要。
至少在莱纳斯看来,队列或许是最重要的,这是考察一只部队训练是否有素的一个前提,毕竟在战斗中,队列是否稳固直接决定着战斗的胜负,无论是在土耳其亦或是在印度,铁一般的事实一次又一次的向他证明着一个真理 谁的队列先崩溃,谁就会失败,实际上并非只有土耳其与印度,在世界进入火药时代之后,数百年来的战斗一直如此。
“也许,这是一支训练相当出色的军队!”
甚至就连莱纳斯都没有注意到,他的这种心态上的变化,让他收起了内心的轻视,至少对方的队列训练向他表明一个事实 他并不是唯一可以依靠的,这倒是让他打起了精神,准备迎接亲这份新的工作。
在安顿好女儿之后,怀着几分谨慎,莱纳斯加快脚步,随同其它人一同前往大都督府。在大都督府门外,他就看见一队士兵,行列分明地站在都府的门外。他们的身上当然没有穿任何东方式的甲胄,甚至东方式的军装,而是一种与欧式军装相近的军服,但却又有些不同,他们的军服是深蓝色的,看起来有点接近西式军装。
虽说士兵们的个头普通不高,但却个个抬头挺胸,身体竖得如标枪一样笔直!而且与先前那些拿着一根长矛的士兵不同,他们的手中拿着欧洲式的滑膛枪,实际上,曾在东印度公司军队中服役的经验,让他一眼看得出,这些中国人手中拿的武器是经过击发改造的褐贝斯步枪,虽然是一种老式的武器,但是其并不见得会比1839或者1842落后,实际上两者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都是击发滑膛枪。
在他走近的时候,注意到那些士兵则是目不转睛的看着前方,若是不注意的话,恐怕只会以为这些士兵是不动的雕塑,但在他将要进入都督府的时候,原本正在站岗的士兵门全都站直了身体,步枪竖直,左手抬起平胸做持枪礼。
看到士兵们的动作,莱纳斯只觉得心头一震,目光中随即收起了最后一丝轻视感,此时他甚至后悔起自己喝了酒,也许应该少喝点,甚至不喝酒,如果现在被解聘的话,真的非常可惜……
实际上,莱纳斯并不知道,在过去的几个多月里,义军就练成了站军姿和队列行进这两项,这是因为相比于其它,这两项更简单、直接,所需要仅仅只是不停的训练。其他的战斗阵列之类,虽说有詹姆士等“洋教官”指导,可实际上却还是连门儿都没有摸到,顶多也就是蒙蒙外行人。不过虽是如此,可凭着一色的洋枪队拉上战场之后,倒也是那么回事。
虽说这支部队有那么些不尽人意,但乍看上去,却着实令人眼前一亮。至少现在,颠覆了莱纳斯的认识,以至于让他整个人变得谨慎起来,而不像先前那么的“自大”。
“莱纳斯 冯 路德维希……你是普鲁士的贵族?”
煞有兴趣的看着面前的这位年过四十的军官,他的身上穿着普鲁士式的军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