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页

治水这东西是凭经验的啊,年纪不大,治得了三江么!

“哈哈,术业有专攻,这也是他的话,我也知道,我这么说,你们肯定是不敢相信的,不过我也没有现在就让你们立刻就相信……”

“来,看一下这个,这个叫做水渠灌溉系统……嗯?你问我系统是什么意思?这个词汇是个新词汇,词语可以使用在很多地方……”

“这是一个小水车,你们看……”

崇伯给他们展示了小水车以及小水渠的运作方式,泥土之中,水流灌注,这是一个简陋的木制模型组,这东西对于赤方氏的木工来说并不难制造。

毕竟曾经是阿红的徒弟们,作为山海第一的木工师,阿红的本领是极其被小伙伴们认可的,不然义均也不会寄给丹朱一封简牍,扬言要“决战铁匠铺之巅”了。

现在的义均和丹朱,都在分别为一年之后的“决斗”作充足的准备。

“水固向低微处流淌,但山野耕作之地,水流却不能放任它随意蜿蜒,所以有了水渠来矫正它们的流向,有水车来使它们注入耕地……于是土地肥沃,纯实丰美……怎么样,水利,很神奇吧?”

两位使者看的是眼中直冒金光,就差来一句“这个项目,我蜀山氏族投了”!

不过虽然没有说话,但是从他们的注视中也能看得出渴望,不过这时候,鱼凫氏的使者叹了口气,言道:“不过,此水利虽好,但是只是修筑大河渠,恐怕还是难以尽通三江之水啊。”

“崇伯且闻,从岷山中,除去大江之水从汶山出外,还要流出三条江水,首先是白江从蜀地流出,然后向东南汇入大江,入江处在江州城下;其次,北江从曼山流出;再次还有南江从高山流出。”

“高山坐落在成都之野的西面,这三条江水以及大江之浪,都最终注入大海,入海处在长州的南面。”

鱼凫氏的使者恨言三江之凶,整个成都之野被闹得民不聊生,不断迁移,就是因为三江之水的缘故!

岷三江的主要水源来自山势险峻的右岸,大的支流都是由右岸山间岭隙溢出,雨量主要集中在雨季,所以岷江之水涨落迅猛,水势湍急。

尤其是摊上大洪水的年岁,每当三江洪水泛滥,成都之野就是一片汪洋,人被鱼鳖啃食!而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

崇伯听了他的讲述,也眉头逐渐皱了起来。

水车水渠,在当前的年代,要用来降服互相侵扰的三江,确实是有些困难了,水利浇灌的设施毕竟不是治水工程……

鱼凫氏使者恳切道:“还请崇伯传下障水之法!看在同为黄帝子孙的面子上!”

“你们要用我的方法?或许不行。”

崇伯摇了摇头:“以障水法来制三江,不妥!我已经知道障水法之错,到底错在了什么地方,所以,决不能把障水法交给你们!”

“啊这!”

两位使者都有些傻眼,并且开始急了!

这怎么能行呢,我们反正也治不动,死马当活马医,搞烂了也不要你负责,你怕啥呢!

崇伯则是表示,第一点,再失败一次自己的名声就烂了,第二点,本着你不对你的人民负责我还要对你的人民负责的态度,是不能传授的,毕竟回头如果治失败了,被指着脊梁骨骂的还是自己,又不是你们。

“障水法已经不是这个时代该用的东西了!你们不明白么!我就是用了错误的方法,才被流放的啊!”

崇伯鲧此时极力推荐妘载,这甚至让鱼凫氏的使者苦笑不已:

“崇伯何须如此躲避治水之事啊!”

这话出口,崇伯顿时眉头一皱,盯着他看了一会。

“此倒也是实话……”

出乎意料,祝融插嘴了,对崇伯小声道:“他们不知妘载治水之法,古法今法大相径庭,心中有不信,觉得是你不愿意帮他们,也是正常的,你不该这么推荐……”

“倒不如试一试,拿出一个新的办法来,我们这么多天在研究改善获之野的土地,也不能让人说,是一直在九黎氏蹭吃蹭喝的吧……”

崇伯思考了一下,觉得祝融说的有道理,自己似乎确实是给人一种逃避的感觉,虽然他自己也对这个事情有点阴影。

那就……这次一定?

祝融道:“这样,你来试着想个大胆的办法,不要被过去所压垮,我对于你的那试着想的办法,再提一些不成熟的建议……”

第四百四十章 给我一个支点

忙碌的画图工作一直持续到深夜,崇伯从妘载手里学来水文制图的方法,在这段农忙的时间,曾经从九黎氏回去赤方氏与妘载探讨,加上妘载曾经让妘梁制作的尺子,这个东西让崇伯很是欢喜。

但是制图之人觉得图画的不错,然而“策划”似乎并不这么觉得。

祝融看了那个图,嗯嗯的憋了两声:

“我觉得你这个需要再改一下……”

崇伯:“改哪里呢?”

祝融:“改这……这个是水栅,除水道,决通沟渎……”

祝融曾经在南方的时候,不仅仅是作为南地的火神主官,同样被百多年前的南方人奉为水神,就是因为祝融在水利上也有些许造诣,南地的水比起北方来说好搞多了。

崇伯也曾经在南方带了很久,不过他是靠西南附近,那片地方的水流就要恶了许多。

崇伯按照祝融的说法,进行了整改,再给他看,祝融仔细的看了一会……

“你这个是什么东西?”

祝融指着板图上,那个像是堤坝但是又不断间隔,看着像孔洞的玩意。

崇伯道:“这不就是你说的,让我大胆的想吗?我之前总结了失败的经验,琢磨了一段时间,认为大堤还是要修,但是不能不断加高,所以就有了这个。”

“如果硬抗的堤坝不足以防治水流,那么不如一边硬抗,一边泄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