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耐火砖的制作方法,在上古时代出现了,鸟曹氏是传说之中的制砖之祖,在《吕氏春秋》中描述,他在夏朝刚刚开始的时候,制作了砖头这种东西,从此人们就有了一个新的武器,名曰板砖……
而后世也从此有了另外一个新名词,譬如“搬砖”。
而如今使用的这种耐火砖,原本应该是在西汉时期出现的,然而因为妘载的需求以及一些技术革新,自然就使得鸟曹氏的制砖水平飞速提升。
有需求就有技术进步啊!
鸟曹氏虽然不懂得化学,但是他的这种制作方法,是在耐火土中掺入了二氧化硅含量相当高的砂石的结果。
“首领,你是把炉子加热到两千度以上了吧?”
鸟曹逼问妘载,妘载表示:
“你不要血口喷人!”
“两千度算个屁,我明明就把它加热到了一万度!”
鸟曹(大惊):“一万……大可不必!”
一万度的耐火砖?
我也不是推辞,您真的应该另请高明!
建议直接把铁矿石放在咕咕的肚子里烧,烧完之后直接顺着鸡粪拉出来。
妘载的失手让鸟曹若有所思,一万度实在是太扯淡了,根本没有办法计算这种温度,自然界中也不会出现这种温度的自然火焰,炉窑的温度是可以计量的,所谓“炉火纯青”指的就是炉窑温度达到了一个极高的状态。
而古人用来观看火焰温度的方法,就叫做“火齐”,或者“火候法”,在商代的时候人们冶炼青铜器时就已经学会了这种方法,到了周朝,这些都被补充的更加完全,《荀子·强国》中提到了这种方法,强调要铸造出精美宝剑,得掌握恰到好处的温度,即“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
《考工记·栗氏》是这样说的:“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
举个栗子,青铜冶炼时出现白色烟雾,则温度大概在907c,此时锌开始挥发。
炼丹的时候,观火是同样的道理,当然现在不适用于黄帝那帮人了,脸贴tnt怕是要把命都炸没。
观火有术,是一个合格的冶炼大匠的基础技能。
鸟曹氏和妘载重新进入了大炼铁厂,那些被搞烂的设备冒着星火和烟尘,边上那些完好的设备还在运作,广成子和兑都在这里,他们顶着那些高炉中的火焰,静静的看着这些燃烧扭曲的力量在不断的变化色彩与威能。
第八百八十五章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
鸟曹决定向爆炸厂讨要一点心得,虽然大家不熟,但是为了制作出更加耐火的炉子,合作商讨以及大量白嫖,都是必要的事情。
自从黑火药和黄火药出现之后,洪州的人们就意识到,不同的物质元素可以分解结合成新的东西。
所以,爆炸厂的员工也在增加,虽然有些女人并不希望自家男人去这种危险的地方工作,但是大部分人都拥有一个当炸逼的内心。
而且爆炸厂现在福利待遇极好,上头特批,可以大吃公产。
鸟曹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制作出耐火性能超过一千五百度的限定版耐火砖,事实上这个温度很难超越,在古代条件有限,以及材料获取手段稀少的情况下,超越一千五百度的耐火砖……能制出这种砖头的原材料,那可真不是随便走就能捡到的。
而且这和燃料,也就是火焰的燃烧物质其实也有关联,劣质的燃烧物质,不论怎么燃烧,温度都不可能达标,所以古人有区别“文火”和“武火”,这就是不同的燃料,牛粪马粪糠皮这种燃料烧出来的火就是文火,武火就是木炭煤炭这种东西。
而其中,木炭的选材,一般是用栎木和江木。
栎木比较硬,燃烧火力大,而且可以就地取材的地方多,简单来说“便宜、好用、耐搞”,而江木也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木头。
当然,温度不够的时候,某些古人就会搞一些神操作,譬如“以身祭炉”!
貌似里面也是有点科学道理的……但这个不重要。
鸟曹在走的时候,广成子和兑还在看着出铁口。
火焰燃烧,热浪滚滚。
出铁口处的火焰的颜色,有些由红转白了。
渐渐的,开始发亮、发白。
温度逐渐上升。
广成子的面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而兑那一炉就有些不正常。
发红、发暗。
那是温度不达标,也可能是其他的什么情况,但总之这并不是好现象。
兑有些急眼,眼看广成子是眉飞色舞,他气不打一处来,于是开始脸滚键盘的操作。
“来,鼓风!”
“来,加矿!”
“来,加炭!”
兑开始向里面丢材料,看似暴力,实则忙而不乱。
渐渐的,那些暗红色也开始转为明亮,他老大这一幕,这才放下心来。
真正合格的钢铁,灌钢法在使用的前提,是有已经烧制出的优质的熟铁,然后把液态生铁浇注在熟铁上,经过几度熔炼,使铁渗碳成为钢。由于是让生铁和熟铁“宿”在一起,所以炼出的钢被成为“宿铁”。
“铁……把熟铁条屈曲地盘绕着,把生铁块嵌在盘绕着的熟铁条之间,用泥把炉密封起来烧炼,待炼成后再加锻打,将它们锻炼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