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到,承天门打开,群臣按照品级鱼贯入了皇宫,在太和殿进行朝议。
皇帝宝座上,八岁的福临坐在宽大的龙椅上局促不安,用力抓着身旁母亲的手,孝庄太后则面无表情的坐在那里,拉着儿子的纤手上暴露的青筋显示了她的忐忑不安。
豪格冷冷的看了宝座上的母子一眼,随着众臣磕下了头去。
朝堂一开始便进入了白热化,豪格一系的贝子吞齐率先发难,矛头直指摄政王多尔衮,说他任人唯亲,昏庸无能,使得伐明大业失败,数万八旗勇士死在南方。
随着吞齐的发难,很多大臣们也跟着弹劾,因为对所有八旗来说,这次的伐明失败是难言之痛。三十年来,从后金立国到建立大清,何尝有过如此的大败?近四万八旗子弟战死沙场,家家都有戴孝之人,又有谁不悲伤?而主持伐明的摄政王多尔衮自然要承担罪责!
面对众臣的指责,多尔衮也不含糊,直言自己的过错,愿意辞去摄政王的爵位,放弃所有的权力,愿做一普通的马甲,从此厮杀在战场一线,以弥补自己的过失。
多尔衮认罪的态度很好,朝堂上很多人的气便消了一些,仔细想想,大军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也不完全是多尔衮的责任。
于是便有对多尔衮死忠的人为多尔衮辩护,又把矛头指到了豪格头上,说豪格不听朝廷命令擅自带军返京,是为谋反!
豪格当机大怒,言道自己是皇太极长子,自己就是大清,难道自己会造自己的反?
当即有人抓住了豪格话柄,说你如此说置宝座上的皇帝于何地?
豪格口不择言道,福临不过是一个屁都不懂的孩子,有何资格代表大清?朝堂上的群臣脸色大变,知道豪格有取代福临自己当皇帝的心思。
豪格的手下也纷纷站出来,言说这皇位本来就应该由豪格这个皇太极的长子继承,大清正是为难之际,让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当皇帝岂不是笑话?
朝堂上支持豪格的人占了大多数,宝座上的孝庄母子脸色苍白,孝庄频频用眼睛看向济尔哈朗。济尔哈朗长叹一口气,拍拍手,一队镶蓝旗的侍卫冲入了朝堂。
“豪格不听圣旨擅自带军回京,有图谋不轨之举,在朝堂上口出狂言藐视皇上,分明是要造反!”济尔哈朗冷着脸大声宣布道。
豪格脸色顿时大变,他万万没想到一向支持自己的济尔哈朗竟然站到了多尔衮的一边。不,济尔哈朗也不是支持多尔衮,而是一直支持的是小皇帝!
可叹自己一直以为济尔哈朗是自己的人,又派了长子富尔敦到自己手下,对其掌控皇宫守卫还沾沾自喜。可现在看着这一切都是阴谋,自己中计了!
可是懊悔有用吗?整个皇宫的侍卫都是济尔哈朗的人,面对全副武装的侍卫,有豪格心腹刚刚出言斥骂济尔哈朗,便被侍卫当场格杀,其他人也只有束手就擒。
在朝堂上豪格一系当场被拿,豪格的势力顷刻间土崩瓦解,支持他的八旗部队失去了领头的人再也无法异动。
豪格一系被拿下去后,孝庄太后开口,鉴于伐明失败导致数万八旗勇士丧命,多尔衮要承担罪责,罢免其摄政王的职位,降为睿郡王,勒令其交出正白旗,由皇帝亲掌,多尔衮只担任镶白旗旗主。
辅政王济尔哈朗护驾有功,挫败了豪格谋反,取代多尔衮主掌朝政,睿郡王多尔衮辅助于他。
同时,孝庄太后下令,鉴于八旗兵损失惨重,大肆重用汉人,范文程被封为内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协助济尔哈朗处理朝政。于是满清朝廷便建立的以孝庄太后为主,济尔哈朗、多尔衮辅助,汉人大学士范文程参政这种新的格局。孝庄太后之所以没有清除失势的多尔衮,因为要牵制制衡济尔哈朗,防止济尔哈朗大权在握生出不该有的心思。
在八旗兵损失惨重的情况下,这个时候就需要重用汉人以及汉军旗绿营兵了。否则单凭仅剩的两万多八旗常备军,即便紧急征召旗丁入伍,别说征伐大明了,想控制住北京都很困难。
而既然出了关占据的大明的膏粱之地,大家都不愿再返回关外那种苦寒之地。最起码也要想法守住北方山东河北山西陕西这些地方,在八旗兵兵力单薄的情况下,也不得不重用汉人了。
投降的大明督师洪承畴被封为招抚河北山东河南总督军务大学士,全权处理山东河北河南军务,主持镇压山东义军的暴乱。
同时封降将唐通、白广恩、姜镶等各为公侯,就连新投降的李成栋也被满清封侯。诸降将各领本部在洪承畴部下效力,一旦扫平山东河北各地叛乱,论功行赏之时不吝封王之赏。有吴三桂、尚可喜这样的汉人王爷在,想必这些降将为了自己的荣华地位也会心甘情愿的为大清效命。
这个时候,清廷已经不敢再看不起压制这些汉人降将了,相反一个个都给以厚赏。不过该有的牵制制衡也必不可少,比如清廷就下令,命令众汉将送子侄入北京加入骁骑营,侍卫皇宫。分明就是作为人质,以防其生出二心。
同时派平西王吴三桂、智顺王尚可喜往陕西抵挡正攻打汉中的大西军张献忠,孝庄许诺吴三桂尚可喜,若是他们能剿灭张献忠便把四川、贵州等地封做他们的藩国。
封爵封藩,封爵也就罢了,封藩却是武将们想都不敢想,满清朝廷拿出了这么大的利益诱惑,没有人会不心动。而这种好处是大明朝廷肯定不会许诺的,所以孝庄和济尔哈朗等人相信,吴三桂等降将绝不会背叛大清重投大明。
反正封赏出去的土地原本就不是大清的,完全是慷他人以慨,一点也不心疼。至于会不会因此使得这些藩王尾大不掉,那就是后话了。现在满清能不能占据北方都是两说,还哪里顾得了那么多?
三顺王中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都覆灭在扬州城下,只有跟着阿济格的尚可喜仗着水性好侥幸生还不过手下兵力也折损殆尽,但为了以示对降将的恩宠,满清朝廷并未怪罪尚可喜,反而封其为平南王,命其协助吴三桂对付四川的张献忠。
眼下满清的威胁还有来自北方的蒙古人,虽然科尔沁等部都心向大清,孝庄本人就是科尔沁的公主,不过眼下八旗兵损失太重,此长彼消之下很难说蒙古诸部落不会生出异心。
经过商议后,满清朝廷决定对蒙古部落采取绥靖政策,继续拉拢心向大清的部落,与其交易提供蒙古人所急需的盐巴茶叶等生活物质,对其进行封赏,封各部落头人为王爷。再采取和亲之策,为八岁的福临在蒙古诸部广选妃子,并嫁满清宗室女子入蒙古。
满清虽败余威尚在,在一系列的手段下,短时间内蒙古人还不至于生出异心。对于现在的满清朝廷来说,当务之急便是镇压山东暴民的愈演愈烈的叛乱。
山东距离北京只有数百里之遥,那里的叛乱对满清统治威胁太大,若是河南河北山西等地的汉人也有样学样,若是南明朝廷趁机派兵北伐策应,满清朝廷想在北京站稳脚非常困难。
洪承畴被任命为总督之后,很快便到达了德州,以之为大本营召集军队。很快,唐通、白广恩、姜镶等将还有新投降的李成栋也带着军队前来会合,很快组织了一支六万余人的大军,以郡王博洛部五千八旗为中军,向着山东展开了进攻。此刻的山东,除了济南城还在清山东总督方大猷的手里,其他府县到处都是暴民,绝大部分的城池已经丢失。
清军大军突然来攻,对在山东的吴平来说,形势顿时紧张了起来。
第612章 风将起
转眼之间已经到了十月底,眼看着就要到了冬季,一旦西北季风起,便是离开倭国返回舟山的时候。
这几个月来,除了派傅春和吴平去辽东和山东以外,陈越在生月岛也没闲着。
通过李国助采购了大量的赤铜,足足装满了八条三桅海船的船仓,有一万驮之多,驮是倭国计量单位,每驮二百七十斤售价五贯铜钱,共花了五万贯铜钱,注意,是铜钱而不是银子!
倭国是个奇怪的国家,其国内银矿众多,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却不是银子而是铜钱,而且是大明国铸造的铜钱。在倭国银贱铜贵,在大明一两纹银越兑换八百五十文铜钱,在倭国一两银子只能换到四百余枚铜钱。所以把铜钱从大明运到倭国换取银子能挣到两倍的利润。
鉴于陈越船上并未携带铜钱,又不愿按照在倭国铜钱银子价格比用银子支付,按照倭国银价,五万贯铜钱价值十二万五千两银子,若是到大明这五万贯铜钱只值不到六万两银子。故陈越和李国助约定,这批赤铜以来年的生丝做抵押,到明年陈越以生丝冲抵这笔货款,当然生丝价格以明年行情计算。
一万驮赤铜,共两百七十万斤,足以铸造三百余门装在战船上的红夷大炮。当然这么大规模的赤铜能顺利采购,李国助从中出力甚大,为了弄成此事奔走在各地大名之间,花费了很大的心思。赤铜本身就是银矿的伴生矿,倭国人在冶炼银矿之时顺带得来,由于本国的造币水平很差,铸造出来的铜钱远不如大明铜钱的质量,所以铜矿在倭国价值并不太高。现在德川幕府一统倭国三岛,大名之间的战争远没有往常那么多,也没有太多的造炮的欲望,这也是李国助能够大批量购买这么多赤铜的原因。
除了赤铜外,还采购了大量的硫磺、硝石各数万斤,这是制作火药必不可少的物质。
最让陈越惊喜的是,通过李国助还搞到大福船十余艘。来倭国贸易的海商不止郑家舟山两家,还有很多小的海商,多是福建浙江各地的士绅支持。今年来倭国贸易的海船全加起来约有五十余艘,在陈越带领船队来到倭国后,又零零散散的有十多家海商来到了倭国。
对很多小海商来说,养一艘海船还是比较吃力的,海上的风浪不说,船上船员们的薪酬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而从倭国回到大明又没有太多有价值的货物可带,毕竟倭刀折扇这样的倭国特产在大明销路不广。这年头倭国真的没有什么好东西……
所以与其空船返回大明,还不如在长崎便把海船卖掉,这样还能节省回程时付给船员们的薪俸,他们可以拿着赚得银子搭乘其他海商的船只不用操任何心舒舒服服的返回大明。至于那些船员们自然由新的船主支付薪俸,也不亏。
等到明年在从沿海船场买一艘新船即可,而且对很多海商来说,来年来不来倭国还不一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