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页

“这名俊杰,联合武皇后的女儿——太平公主,发动了宫闱之变,杀死了意图登基的韦皇后。这个太监在平定韦后之乱的时候,独据头功,有勇有谋。”

赵桓稍微合计了一下,才梳理清楚里面的关系,这大唐宫闱之变可真不少。

这个韦皇后果然足够狠毒。毒杀自己的丈夫,意图登基。

他点了点头说道:“少保请继续讲。”

“唐玄宗皇帝登基之后,这个太监有杀死了意图谋逆的萧至忠、岑羲,把武皇后女儿太平公主的党羽尽数拔除,整肃了朝堂。整个朝堂这才掌握在了玄宗皇帝之手。”

“此事过后,这名太监开始位列人臣之首,四方进呈的上奏文表,都要在这名太监手里过一手,先处理一遍,再给前唐玄宗皇帝看。”

超级大太监啊!

魏忠贤、赵高、王振、刘谨、童贯之类的人,就出现在了他的脑海里。

这玄宗皇帝挺懒的嘛,啥事都交给这个太监干。自己也是今天才知道原来唐玄宗和赵佶一样的怠政。

不过这太监,倒是蛮忠心也蛮能干的。

“当初收养这名太监的恩人,高延福也得到了重用。”

“这名太监还从岭南寻回了,当初抛弃他的亲生父母,赡养他们,直到他们死去,披麻戴孝,孝顺至极。”

种师道岁数有点大了,有些话都是年轻时候背过,现在有点记不清楚了。

他想了半天才说道:“公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骄,顺而不谀,谏而不犯。故近无闲言,远无横议。”

“即使这个太监,已经做到了位极人臣的地位,他伺候玄宗皇帝的时候,依然站的笔直,不敢倚靠任何东西。得到君王的赏识而不娇惯,顺应玄宗皇帝的意思,而不谄媚奉承,有人弹劾他,他也不会生气。”

“所以,内廷没有闲言碎语,外廷也无人议论他。”

赵桓点了点头,这太监算得上忠心耿耿,而且非常能干,一个宦官,让所有文臣的服服帖帖,不搞弹劾。可见其手段的高明。

他看了一眼自己的宦官大头目赵英,这个偶尔贪点小财的赵英,哪里有这么个能力?!

人比人气死人啊!

种师道的语气变得有些怅然地说道:“前唐玄宗皇帝重用胡将,安史之乱将整个前唐打成了一锅粥。”

第九十一章 这么牛的大太监,到底是谁?

安史之乱?赵桓的二十四史还没读多少,也就读到了汉代,这段历史还不是很了解。

【历史事件提醒: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二人发起的反唐之乱。】

【被视为盛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乱导致大量人口减少、民不聊生而国力锐减。标志着地方藩镇势力彻底割据。】

【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的节度使,也终于雄踞一方,尾大不掉。】

【土地、丁口、甲兵、财赋皆掌管与一人之手。】

【而盘查丁口、经纪赋税的酷吏,皆为退役甲兵。】

【参军做军卒有田地可以均、也可以当上官吏,管理一方百姓,百姓参军热情高昂,战斗士气旺盛。】

【酷吏为节度使原来旧部,自然拥戴节度使,长此以往,节度使变成了土皇帝。】

唐朝的节度使和大宋的节度使大为不同,宋朝的节度使不掌握土地、丁口、财赋,只掌握了甲兵。

但是现在西军那边,折家等将门,其实已经将其全部掌握在手了啊!

又是藩镇割据吗?

种师道看着赵桓脸上了然的神情,继续说道:“天宝十三年,春,正月,己亥,杨国忠言安禄山必反,玄宗皇帝轻信安禄山谗言,赏赐安禄山资财,着其返回驻地。”

“夏,六月,乙丑朔,玄宗皇帝见这名太监满脸忧愁,就问他: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夫复何忧!”

“这名太监回答道:‘臣闻云南数丧师,又边将拥兵太盛,陛下将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祸发,不可复救,何得谓无忧也!’上曰:卿勿言,朕徐思之。”

“天宝十四年,冬,十一月,甲子,禄山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凡十五万众,号二十万,反于范阳。”

“十一月,乙丑,太原太守颜真卿,上书言安禄山反了!上犹以为恶禄山者,诈为之,未之信也。”

“后来安史祸乱之兵,屡战屡胜,打到潼关的时候,打不下去了,实在是守城的将领高仙芝太过生猛,安禄山真的打不下来,就准备退兵。”

“而且安禄山的地盘发生了叛乱,他也非常着急回去。”

“前唐玄宗皇帝听信谗言,更换守将高仙芝,严令潼关守将哥舒翰,出潼关应敌,放着地利不用,非要出关二战,哥舒翰又上了年纪,打仗有些昏聩,就打了个大败。”

“安禄山兵逼长安城。”

赵桓听故事听的起劲,差点忘记了这场辩论的起因是什么,种师道忽然停了下来,赵桓才回过神来,点了点头,说道:“朕不通军务,战阵之时,不乱掺和。”

种师道点头继续说道:“这名太监就带着前唐玄宗皇帝,仓皇逃跑。”

“前唐玄宗皇帝,悔不当初,没有听这个太监的劝谏,提防将领,限制李林甫的权力,以至于,落魄到了杀掉杨贵妃的田地。”

“前唐玄宗皇帝痛哭流涕,这名太监掏出匕首,意欲自裁谢罪,全因自己劝谏无功,才导致了祸乱,玄宗阻止了这名太监的自刎。”

“当时前唐玄宗皇帝三子李亨,在灵武称帝登基,这玄宗变成了太上皇,玄宗大喜,认为三子孝顺无比,何忧。”

“这名太监却认为两京失守,生人流亡,河南、汉北尽为战区,天下痛心,而玄宗皇帝以为的‘何忧’,他不敢闻命。”

咦!赵桓大为惊异,这太监的见识,实在是高了玄宗皇帝好几个段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