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纲就盼着这场雪,给大宋朝臣和皇帝的冲突,降降温,他也看到了邸报上的天气预报,心里有期望,但是雪花真的如期而至的时候,李纲依旧如同活在梦里。
士大夫阶级和强权皇帝的矛盾,虽然以士大夫阶级的代表:官僚们的服软结束,但是若是水疫继续扩散,到那时,这矛盾,就不是李纲能够拦得住的。
下雪了,一切都结束了。
“臣还琢磨着荆州都有了水疫,这襄阳和淮宁还会远?臣还打包了东西,若是汴京有染,官家就去燕京躲一躲。”赵英乐呵呵的给官家沏茶,这比看到那个老妖婆面若死灰、恼羞成怒更能宽他的心。
“躲,躲,躲!一天到晚就知道让朕躲躲。汴京若真的有了水疫,朕哪里都不去,就在汴京!”赵桓被赵英的话气的直乐。
“襄阳和淮宁有了水疫肆虐,官家不去燕京,就只能下令屠……封城了。”赵英笑呵呵地说道,差点把自己心里话说出来。
赵桓摇头,赵英是内侍省都知,在他眼里,皇帝的安危远大于水疫。
“李太宰,宗少卿上次札子说道,汴京下了雪,就把赵承佑拿到汴京来。现在抓他?”赵桓从袖子里拿出了宗泽的札子。
赵桓拿着札子,略显几分无奈地说道:“宗少卿的判断有误,他低估了他自己在荆湖两江的影响力,以为需要借用赵承佑在鄂州的钻营,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鄂州的全部力量抗疫。”
宗泽,是一个不太相信自己有能力的人,当初赵桓让他去河东河北收拢义军,他做的很好!
可是宗泽还是以能力有限为由,推脱了河北制置使的职位,回到了汴京,继续给老赵家写家谱。
历史上的宗泽,在宋徽宗和宋钦宗北狩之后,同样对自己的能力不太有自信,反复谏言宋高宗赵构回汴京主持大局。终归是因为赵构胆小、怯懦,气的他宗泽,背上生了毒疮,郁郁而终。
实际上,没有赵构瞎指挥的宗泽,干的非常好。
“鄂州五鬼,现在都在宗泽手下当差。他还是小看了自己,平定孔彦舟、与民修养生息的民望。”赵桓看着宗泽札子,抓捕赵承佑势在必行。
“抓好抓,可是要杀吗?”李纲凝重的问道。
第七百六十章 打在宗亲身上的板子
“杀!”赵桓点了点头,他已经完全想好了,赵承佑并非士大夫们妥协的筹码,甚至连太皇太后都算不上是他们的筹码!
他们妥协的筹码,还是自己的脑袋。
对付这群官僚,最好用的,还是铡刀。
“那就杀了吧。”李纲犹豫了一下,最终没有阻止官家杀人的打算。
不杀两只鸡,怎么给猴看?
赵桓和李纲继续商量着国政,大宋的国帑的收入越来越多,内帑虽然在高丽弄了一笔烂账,但是还算是收支平衡。
“宗室的消耗还是有些大。冗费的问题,元丰改制并没有改明白。”赵桓从袖子里拿出了一本札子,说道:“冗费的问题,朕有个思路,你看看。”
李纲看着札子,又看了看坐在御座上的皇帝,问道:“急吗?”
“很急。”赵桓点头说道。
他这么札子,在上次前往燕京之前,就已经写好了,只不过当时的局势不明朗,对金国依旧没有压倒性的优势,他想做,也没办法做。
但是现在不同,已经取得了对金国绝对优势的赵桓,终于放开了手脚,开始了他的深度改制。
“正好孟太后跳了出来,本来朕打算等与金国战事结束之后,再做这些事,正好借着这个事,把这事办了。”赵桓抿了一口茶,面色平静地说道。
这道札子上的内容,并不新鲜。
早在元丰改制的时候,就有人提过这件事。
减少宗亲供养份额。
当初反对的声音太大,只对道士的道观和释家的庙宇下了手。
大宋的国帑每年开支的大头,都仍在了军费上,但是官家直接把旧军解散,改为了均田令之后,冗费的问题得到了巨大的缓解。
国帑的收支开始结余,赵桓本不打算削减宗亲供养份额,那样会激化国内矛盾。
说到底,还是孟太后跳了出来,赵桓自然不能只打士大夫,不打宗亲。
减少宗亲供养份额,就是赵桓打到宗亲身上的板子。
赵桓站了起来,走到了文德殿外看雪,他在赵英面前装作胸有成竹的模样,自己未尝不为这场大雪赶到庆幸?
他伸着手接了一片雪花说道:“大宋各地都需要钱,纺织所需要钱,驰道、直道需要钱,各地国子监需要钱,边军犒赏也需要钱。常平仓也需要钱,荆湖、两江、两浙常平仓也需要钱。”
“既然他们不愿意老实,蹦跶起来,这钱,朕不给了。”
这是一笔巨款,以赵构的遗子赵旉为例,赵桓当初给了这个刚出生的小孩魏国公。
一个魏国公,每年就要供米五万石,银钱两万五千两,锦缎四十匹,丝三百匹,绢五百匹,纱罗一千匹,冬布一千匹,夏布又一千匹,其余开支数不胜数。
孔端友的衍圣公也是这个数字,郡王还要翻倍!
而大宋的亲王、郡王、国公等等皇亲国戚的宗室,而他们的土地还不纳税!!
赵家人真不是白叫的……
供养这些猪……这些勋贵的钱和财货,哪里来?最后还是摊到了百姓的头上。
赵桓的这道札子上,是把所有的布、绢、银钱全部取消,而米粮的数字砍到了大约二成。
这是赵英详细核算过的,保证他们吃好、喝好、不饿肚子,赵英核算的标准,是按照大宋皇帝的膳食标准去定制,二成完全够用了。
这一刀,很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