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7页

又过数日天子下诏诏令王锡爵立即回朝,王锡爵上疏婉言谢绝。

赵志皋也上疏说一人难以独撑大局,题请天子命王家屏入阁供事并点用廷推阁臣一二员,天子见疏并没有批答。

次日山西道御史彭好古上疏言,祖宗旧制特令吏部破格旁求,凡大小九卿中德业闻望可称名世者俱得与翰林同举。

这彭好古的意思就是廷推阁臣的范围可以扩大,不仅仅从翰林中选拔,还可以放大到大小九卿之间。

对于彭好古这奏疏,天子回复也是耐人寻味。

天子说自古以来知臣莫如君,近年来大臣们借口会推开徇私之门,而对奉旨任用者大为抨击,如果以后再有这个例子,朕定然严惩不扰。

林延潮明白彭好古这奏疏,已为吏部尚书陆光祖廷推入阁有一个铺垫。但是天子这回复到底是同意还是没同意呢?

其实天子这回复可以视作默认,但是也对会推这样的选拔方式提出了质疑,认为会推的方式都是徇私之举。

如果天子不选正推而选用陪推,必然有言官说事,如此又何谈奉旨任用呢?直接你们官员廷推任命官员就好了,朕过问有什么用?

所以说天子的意思是告诉满朝文武,如果你们要扩大入阁选拔官员的范围,那么朕也不一定要选正推,陪推也在朕的考虑之内,你们不可以啰嗦。

接着这一科的会试即是开始了。

林延潮对会试又进行了一番改革。

当初的改革是经史并重,也就是头场经义题与次场策问题并重,到了现在第三场也改为了杂学,所谓的杂学揽括了天文地理,兵事经济等等。

总之杂学是包罗万象,而且这一次考试也不是以问答题的方式出现。

而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在科举考试中引入了选择题。

在杂学题目之中,一共五十道试题。每道试题都有甲乙丙丁四个选项,考生从中择一为正确答案。

这样的选择题由过去的问答方式一变,使得科举考试既兼顾了考生的知识储备,也判断其逻辑能力。

当然这第三场的杂学题目一出,考生们是骂声一片,这对于以往只知四书五经的读书人而言,这样的题目实在太玄幻,对不少人而言简直就是天书。

就此礼部不得不出面澄清,这杂学出题只是试行,只作最后科场的上下参考之用,而不定去留之分。如此之下考生们的抱怨才平息了许多。

不过经过这第三场杂学的选拔,不少出类拔萃的考生也因此脱颖而出,成为日后朝廷的栋梁之才。

第1259章 伟器

礼部试第三场时。

身为本科正副主考的陈于陛,盛讷二人正巡视考场。

因为最重要的头两场已是考毕,这一次会试出奇的平静,没有出现以往会试里种种失火,暴雨,舞弊等事情,故而对于两位正副主考而言,实感觉一切顺利。

前几日陈于陛一直面色凝重,今日神情方好看了许多。

说起陈于陛朝中不少人还以为是隆庆年户部尚书陈于陛。

二人确实同名,但前一位陈于陛乃邯郸人士,这一位则是四川南充人。

说起陈于陛,不得不提其父陈以勤。

陈以勤与张居正,高拱一样都是隆庆帝当年在潜邸的讲官,最后都得以内阁。他在内阁时一直以直言敢谏闻名,不过也因此得罪了高拱,最后致仕回乡。

当年张居正去位时,朝中还有人提议让陈以勤回朝来任大学士,但陈以勤毕竟年事已高,于万历十四年就去世了。

陈于陛作为阁老之子,在官场上自是一路受人照顾。

他与林延潮,王家屏一并曾作为天子的日讲官,现以礼部右侍郎衔领詹事府事。当初陈于陛在这个位子时,士林曾一致期望,这难道是父子两帝师,启沃三代君王的佳话吗?

说来陈于陛也曾奏请天子赶紧册立太子,但是天子仍迟迟不立。

看眼下这趋势,陈于陛任太子讲官的可能已经很小,不过达成另一个成就的可能却很高。

这个成就是大明开国未从有家族达成的成就,那就是父子两阁老。这可不是严世蕃那样的小阁老,陈于陛要入阁了那可是真阁老。

陈于陛还有一长,乃是喜好相人之学。

作为主考官他最喜欢巡场路经一名考生时,对他其相貌在心底评价一番,然后在他面前取其卷,观其才与自己心底所相印证一番。

跟着陈于陛身后的盛讷则是面色凝重,低声道:“这杂学实在考得太范,官制,财用,盐政,漕务,钱法,兵制,地舆,河渠无所不考,去经史太远,恐怕有违圣人之教!”

陈于陛点点头道:“是啊,以往吾为学时也是对这样的案牍之文避之不及,直到为官后方才有所涉猎。”

“总裁大人,第三场考这些实令不少读书人为难。第二场考诸子策问,还有史策也是不妥,若非是大宗伯一力倡导,我实在难以赞成此事。”

陈于陛笑了笑道:“谁让大宗伯的面子大,他年轻气盛,既掌礼部总要做出些事来给天下人看。”

盛讷笑着道:“是啊,我等还是照办吧,幸亏这第三场以甲乙丙丁批阅,就算是个不同文墨的书吏也可批改,如此倒是省却我们功夫了。”

陈于陛打趣地道:“有了这第三场看来以后要没有‘目不识丁’这话了。”

二人说着同时大笑。

这时陈于陛走到史继偕的面前观其相貌,心想此人唇薄而定,鼻正而长,一看即知人品方正,腹有才华之辈。陈于陛想到这里,看他的文章心底点了点头,果真如他所预料,这文章实在极佳。

史继偕见陈于陛到他面前,恭敬地于座位上行了个半礼,如此更令陈于陛欣赏。

史继偕之后,陈于陛又走了一段路来至翁正春的面前。

陈于陛在头场巡卷中看过他的卷子,认为其才华无匹,只是略显文弱,有一等书生的郁郁之气,观其文后更加印证了他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