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9页

但是不得不说,元朝时期拥有的马匹数量是巨大的,哪怕是到了元朝末期,马政松懈了,但是整个华夏地区的马匹存量依旧非常庞大。

明初的各路起义军基本上都是不缺马匹的,尤其是朱元璋的军队,人家可不是靠着步兵把元军干翻的,而是依靠着骑兵把元军打的抱头鼠窜,而根本原因就是,当时的江南地区,乃至华夏的广大中南部地区里,都是拥有大量的马匹,而且马匹的质量还不差。

庐州马场,这可是当时在中原地区里最大的元朝官营马场,他就是在这里获得了大量的战马,然后又攻克了山东,夺取了益都马场,再加上其他乱七八糟的中小马场,以及当时的民间也是保有大量的马匹。

才使得了朱元璋麾下的军队,拥有了大量的马匹,武装起来了大规模的骑兵,从而干掉了元朝。

等到了明朝的时候,虽然也同样重视马政,但是到底是没有能够做到和蒙古人那么疯狂,敢直接圈最肥沃的土地作为牧场养马,所以到了后来,马匹是越来越少,质量越来越低。

等到了大唐王朝崛起之后,其实整个中原地区,已经是没有什么大规模的马场了,只有一些中小型的马场,搞的大唐陆军想要发展骑兵,乃至军事运输都是严重缺乏马匹。

为了发展骑兵,为了满足后勤运输的需求,大唐王朝很多年前就是开设了好几个官办马场了,不过规模都比较小,一部分是集中在贵州以及部分云南地区,主要培育西南马。

而另外一部分,则是集中在皖南地区。

等到了宣平八年,彻底统一国内地区后,官办马场的规模得到了迅速扩张,目前全国加起来,官办马场有五十多家,不过大多数都是中小马场,只有少数几家才是大型马场,分别是西北大马营马场,这乃是华夏大地里第一家,同时也是最负盛名的官营马场了,此外山东省的益都马场、辽东省的辽河套马场、济州马场、云南大理马场规模也是比较庞大。

上述马场除了益都马场外,其他地方基本上都是在比较偏僻的地方!

之所以跑到比较偏远,甚至跑到济州岛这样的岛屿办官办马场,这也是有诸多原因的。

首先限制比较大,如今帝国的人口中多,对粮食的需求非常的庞大,而帝国又不是元朝政权,不可能说不顾普通农民的死活,直接强行圈占他们的土地划归为官营马场的,至于说有偿征收,那得花多少钱啊。

所以如今本土,尤其是中原腹地的官办马场,其实大部分都是在官田上进行放牧,基本上不存在侵占民田的情况,而这样办起来的马场,规模自然也就大不到那里去。

因此比较大的马场,基本都是靠近边境区域,人迹罕至,不存在人多地少的问题,只有一个益都马场算是一个特殊例子。其他的西北大马营马场、云南马场,辽东的辽河套马场以及济州马场,都是在偏僻地方,不存在马占人地的秦光。

而其中的辽河套马场,虽然地理位置也非常的优良,但这地方其实是被察哈尔部落乃至朵颜三卫的部落所占据的,当年大唐陆军杀入辽东的时候,顺手把他们也给收拾了,察哈尔等部落为了避免陷入大唐帝国和俺答汗的两头夹击,最后选择了和帝国达成了暗地里的协议。

他们让出部分的辽河套地区,并且向大唐帝国出售大量的马匹,换取帝国停止对他们进行军事打击,并且放开火枪手以及刀剑板甲等各类武器的出口。

如此,帝国也就获得了一部分的辽河套地区,虽然说没有把整个辽河套地区都夺过来,但是也算是获得了一个极为适合放牧的地区,随即在此地设立了一个大型的马场,称之为辽河套马场。

最后,帝国就是在这里驻扎了整个一个步兵师以及骑兵师,用来保持对察哈尔部的威慑,同时也是为了保护就在身后的辽河套牧场。

从这也是可以看的出来,这地方目前来说,其实并不安全,随时都会受到察哈尔等部落的侵袭,所以这地方虽然大,帝国也是驻扎重兵,甚至都是开始修建密集的棱堡防线,但是总的来说还是不太妥当,陆军方面只是在这里放牧一些普通的马匹,数量也不算太多。

帝国在东北地区的马匹培育,主要是在济州马场。

济州岛这个地方,虽然是个岛屿,但是地理条件以及气候却是非常的适合养马,要不然当年元朝也不会选择在这个地方开设大型马场了。

其次,这个地方的土著居民不多,而且当年刚征服高丽半岛,帝国的官员们自然是不会考虑当地土著们的感受的,来了一个直接强制移民,半空了整个岛屿上的土著民众,让此地成为了彻底的马场。

除了马场的工作人员外,就没有其他不相干的人了,更加别说什么土著了。

这种情况几乎是不可能在中原地区出现的,因为帝国不可能不顾农民们的死活,用大片的良田养马,如果真这么强行干了,民怨沸腾之下,估计帝国也就会面临元朝一样的危机了,这一不小心就会被干翻的。

第1193章 万金油西北马

在中原地区的马政政策,帝国是以政策扶持,民间自愿养殖为主,而且这效果比官方强行推动好多了,因为如今民间对马匹的需求极大,马匹价格一天一天的涨,养马有利可图的情况下,民间很多人家都很乐意养牛耕田的同时,也养一两匹马卖钱!

诸多情况综合之后,也就让济州岛这个昔日蒙古人的海上马场,如今也是变成了大唐王朝的海上马场,和当年蒙古人不顾当地人死活不一样,直接圈土地养马,让当地人种不了粮食活生生饿死不同,大唐王朝还是比较仁慈的。

他们把当地人全部集中起来,然后安排他们移民到吕宋去了!

不管是之前还是现在,吕宋府各岛都缺人的很,那地方土地肥沃,除了土著多了点,各种病菌害虫什么的多了,因此导致的移民死亡率高了点,也算是一个不错的地方了!

至于你问移民死亡率具体有多高?

大唐朝报官方报道,只有区区百分之一而已,不值一提!一百个才死一个,比走路摔死的几率都要小!

什么,你不信?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的!

不过话也说回来了,假如这些移民们能够在吕宋岛扎下根来,凭借他们所获得的大片免费的土地,再加上当地良好的气候条件,生活将会比在济州岛过的还要好。

如今几年过去了,济州马场也是逐步发展为最受陆军重视的马场,这里不仅仅远离海外,只要有大唐海军在,那么就可以保障绝对的安全,同时地理上的隔绝,也是能够让马匹的培育工作变的更加容易,至少不用担心发生莫名其妙的不可控杂交,导致马匹质量下降这种事了。

这样的优良条件,导致济州马场里放牧的马匹数量虽然还不算多,但是质量却是最高的,而且都是清一色的西北马。

所谓的西北马,其实并不是说西北本地原有的马匹,而是指大唐帝国利用中亚马和蒙古马杂交之后的后代!

而大唐帝国引入的众多中亚马,其实也不是单一的马种,根据皇家理工学院医学系的那些变态们的判断,大唐帝国引入的中亚马,其实应该是众多不同种类的马种,中亚马,只是一个统称而已。

但是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普遍有着阿拉伯的血统,其中一部分保留的阿拉伯马血统还相当多,以至于普遍高大,冲刺力比较强,但是耐力差,饲养麻烦。

如今的这些中亚马,其实作为乘骑军用马来说已经是不错了,大唐帝国从引入的众多中亚马里,挑选出来的一部分用来繁殖培育的中亚马,普遍带有比较多的阿拉伯马血统,普遍肩高可以达到一米四三以上,优秀的甚至可以是达到一米四八以上,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算是阿拉伯马的近亲,同时还保留了一些中亚地区本地马的特性。

这种筛选过后繁殖的中亚马,已经不是一个统称,而是一个马种了,目前也算是初步满足了大唐陆军的骑兵乘骑用马需求。

但是军队嘛,总是希望得到更加优良的马匹,他们还希望马匹能够耐力更好一些,喂养更简单一些。

他们说如今的这些中亚马,个头是大,短距离冲刺能力也的确不错,乃是目前军方最佳的乘骑用马,但是这种马对气候的适应能力太差,同时非常的娇贵,喂养成本高昂而且麻烦,一不小心,养着养着就掉膘甚至死亡了。

随后,在大唐皇家理工学院医学系的支持下,嗯,鬼知道这些学医的变态们是怎么还懂杂交培育马匹的,反正如今整个大唐帝国的马政的技术支持都是他们在搞。

就在甘肃的大马营马场开始了中亚马的繁殖以及杂交培育工作,当年为了确保马种的纯粹性,不让马场里原有的劣质马,乃至是引入的部分不合格的中亚马混入其中,军方直接是把大马营里的适合用的马匹全部征用或者是转移到了其他地方养殖。

一整个大马营马场,都是用来进行中亚马的繁殖以及培育工作,他们从这一批中亚马里和蒙古马里找到了所能够找到的最优秀的种马和母马进行杂交培育,然后这些杂交出来的马匹,就被称之为西北马,进行初步繁育后,送往国内的其他部分官办马场进行培育。

当然了,这种全新培育出来的西北马的数量还少,短时间很难大量满足军方乃至民间的需求,因此国内的众多马场还是继续繁殖蒙古马乃至西南马的。

而大马营马场,也算是地理位置比较适合,虽然是他们培育出来的西北马,但实际上他们主要以繁殖、培育、改良中亚马为主,现在又引进了纯血的阿拉伯马,繁殖纯血阿拉伯马的同时,进一步改良中亚马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