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8页

乌力罕等鞑靼将领商量来商量去,最后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正面对决他们也不敢,留着死守他们更不敢,至于派遣部队去破坏铁路,他们已经试过了,三万多主力骑兵出击,折损了好几千骑兵好不容易破坏了十多公里的铁路,结果呢,人家十来天功夫就是给修复了。

最后屁用没有。

最后商量来商量去,他们决定还是退走!

反正也打不过,铁路又破坏不了,此时不走还能怎么办。

不过他们的撤退决定也不是纯粹是为了走,他们是准备撤往西南地区的山地。

那种地方大唐人就没办法快速修铁路了,到时候双方才能够恢复传统的,也是鞑靼人熟悉的战争模式。

于是乎,吐鲁番城里的鞑靼人,就是以一种卢愚之也是特无语的方式走了。

在大唐陆军还在八十多公里外的时候,他们就是自己先跑了!

要知道,此时吐鲁番城里的鞑靼军队其实不少呢,整整两个军,步炮足足有三万多,骑兵也有三万多,一共六万大军。

另外还有城内的工匠一万多人。

至于牛羊牲口就是更多了。

这么多人和物资,说走就走,一点也是不含糊,让卢愚之想要派出骑兵去追击都没法追。

既然鞑靼人都跑了,那还有什么好说的,继续进军,然后接管了已经是被鞑靼人主动破坏变成废墟的吐鲁番城。

然后卢愚之就是亲自率领三万骑兵继续西进追击,而其他的部队,则是休整后,同样继续前进,为骑兵部队维护后勤线,同时也是分兵南下前往西南区域。

尽管到目前为止,大唐已经可以是宣告拿下了西域,但是双方依旧没有爆发过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决战。

这一次已经持续了一年多的西征战事,也仅仅是刚开始而已!

鞑靼人的东线主力,尤其是骑兵部队,现在都还好好的呢,满打满算也就只损失了几千骑兵而已,如今鞑靼人在东线的主力部队,依旧有十多万以上,其中的骑兵主力就有五万多!

卢愚之稍有不慎,人家鞑靼人就是能够猛扑过来,到时候西域再一次易手也是分分钟的事。

第1591章 海军重整计划

金陵城内,李轩再一次看着卢愚之的报告,这一次的报告重点不在于报告西域战事,实际上如今的西域战事没啥好说的。

大唐陆军以势压人,将近二十万大军扑上去,又是稳扎稳打,不冒进,一步一步的把鞑靼人逼出了西域。

根本就没有任何的阴谋、战术可言,凭借的就是超强的国力。

让乌力罕等鞑靼将领,空有一身计谋而无处可用。

所以,最近一年多的西域战事,从细节上看往往都是风平浪静的,连大战都没打过几次。

卢愚之这一次报告的重点,还是说中亚战事。

如今大唐已经是杀到了吐鲁番城,下一步就是会杀入伊犁地区,再过来就是杀到哈萨克平原了,而到那个时候,现有的骑兵数量就不够用了。

为此,卢愚之再一次请求增援,不要其他的,只要骑兵。

李轩盘算了一番陆军那边的骑兵力量后,就是批示:转枢密院议!

这句批示,大体上的意思就是朕已经知道了,你们陆军自己看着办,但是,别指望趁机想要更多的军费。

西征看似重要,但是还远远不到让帝国专门拨付大量战费的地步,顶多就是给个零头补贴一二,战费还是得需要陆军自己解决。

这也不是李轩不愿意给钱,而是最近两年帝国花钱如流水。

明明帝国的财政收入一年比一年多,但是奈何花的钱也是一年比一年多啊!

帝国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从来就没有听过,每年都要花掉一大批钱,然后河防、交通、工业扶持等,还有教育等等,每一方面都是要花大量的钱的,尤其是教育经费,自从宣平二十五年后,帝国开始大幅度提高基础教育经费。

其占据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上涨,从以往的百分之一,上涨到百分之三,然后是百分之五,现在已经是达到了百分之六了。

二十九年的教育经费,占据了财政开支的百分之六点五。

这可是一个相当恐怖的数字,因为大唐一年的财政支出预算,可是两个多亿呢,百分之六点五就是有一千多万元了。

而这些教育经费,大部分都是用来补贴各地筹办更多的官办学校,尤其是官办小学。

去年礼部方面已经是喊出了口号,要在未来十年内,要让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

尽管这个适龄儿童,只局限于男孩子,哪怕是这个入学率只局限于小学六年制,但是要想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入学率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相当多的家庭,连一个孩子的读书费用都难以承担,同时当代绝大部分家庭都不止一个孩子,很多都是几兄弟的家庭,让所有家庭把家中的多数适龄男孩子送往学校就读,是非常困难的。

这就需要官府进一步降低小学的学费,对更多的优秀学生给予奖学金补贴,而这一部分的费用说实话非常庞大的,对各地的地方财政以及中央财政都是造成了非常重的负担。

这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大唐帝国自作自受,因为早期大唐帝国就是采取精英教育制度,刻意的太高学校老师的地位以及待遇,导致办学的成本相当高昂。

一个普通的资浅小学老师,他的年收入就可以达到一百多元,几乎是普通工人的五倍以上,如果是资深的小学老师,那么年收入更是可以达到两三百元,几乎是普通工人的十倍以上。

至于中学老师就更不用说了,年收入可以达到五百元以上,大学老师更是能够达到千元以上。

当然了,他们的收入高,那是因为他们当年的求学成本也高,没有这样的高收入他们根本无法填平早年求学时的高昂费用。

最终形成了一个高学费、高待遇的循环。

而这些办学成本,到最后部分会转嫁到学生身上,部分则是转嫁到官府财政上头。

但是即便如此,大唐帝国也依旧没有降低教师待遇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