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重点在于:
一则,陛下于前几日驾崩。今日董太后要糜将军回朝为陛下吊唁,但他们收到切实消息,一旦将军返回朝中,董太后便要将军为先帝殉葬;
二则,殉葬之事先帝在驾崩前并不同意,是董太后受奸贼蹇硕蒙蔽而下的旨;
三则,蹇硕只是争对糜将军,祸不及十万士卒。将军会继续北上,待平叛幽州之乱后回朝请罪!
这些消息很快传遍军营上下,所有士兵哗然,止不住地议论起来。
有人慌乱道:“将军抗旨不尊,岂不就成了逃犯?那我们会不会被牵连啊?”
“不是说了不会祸及我们吗,你怕什么?”
“你蠢吗,他们说不祸及就不祸及?”
全军人心惶惶,慌乱异常。
听得众人议论声,糜荏在这两日里安排的什长、百夫长在他们所属的方阵中,纷纷站起来道:“各位且听我一言!”
“我是没有读过书,但我知道忠义的道理!”被安排的什长、百夫长见周围几人停下来看他,大喊,“是先帝与新帝要将军殉葬吗?!”
“——不是!”
“要将军殉葬的是奸贼蹇硕!这个卑鄙小人不顾先帝遗命,是不忠;不顾幽州战事,是不义!这种不忠不义的命令,将军抗旨不尊有什么错?”
“至于安危,各位与其担心被将军牵连,为什么不想想一旦将军被捉回殉葬,幽州在乌桓攻势下沦陷,等待我们的会是什么?”
“到时候我们是会战死沙场,还是会死在朝廷的问罪里?”他怒吼,“不管哪一条,有比跟着将军上战场更安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