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桑杰长高了很多,他已经十二岁了。桑杰是自愿姓程,他特地跟程洲要求,这让程洲很为难。他本质是不喜欢搞收义子、什么“十三太保”这一套。但综合权衡之后,他还是接受了。毕竟这是古代,直到民国这些老一套还是≈039;合情、合理、合法≈039;的,而且有效。另外一方面来说,这些孤儿心理上也需要一个父亲给他们安全感,哪怕是名义上的。
为了平等对待,索性两百名“街浪仔”都姓程,从此都有了自己的大名。从程桑杰之后,全部冠以“道”辈,比如“程道明”“程道正”·········
因为营养的充足,街浪仔们也白了,造型也体面了。有“纵横司”对“街浪仔”们的文化、搏斗、化妆、套磁········这些特训,还有程洲、樊凡对他们一贯的鼓励,给小孩增添了极大自信,他们成长极快。
西北的元老街浪仔都撤到洛阳,由姐夫武晨跃暂领。而程桑杰已经担任“纵横司”东京“街浪仔”行动指挥使这职称相当霸道,程洲算计小孩子就喜欢这个。他这样利用未成年儿童,在大宋犯法吗?是不是不厚道?。
这些原本流浪的孤儿,聚集在“街浪仔”社团,找到了组织、有了依靠!再也不怕被成年流浪汉抢食、奸污,还能吃饱饭有书读。程洲付出这么多,需要的回报,就只要他们每月偶尔执行一两次“任务”而已。
有时候可能几个月也没有≈039;任务≈039;,街浪仔们就、练字、练功。学的都是程洲制定的简体字,教材都是从大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里摘抄的,只准学这个。请的教师,都是父亲程克介绍的退役老军匠,这些人有个好处,有文化,但是他们也不太懂儒家的那些典籍。其他的四书五经,街浪仔成年以后可以自己翻翻。程洲要把他们彻底洗脑和收拢,让他们只能在我的体系内发展,制度性的形成自己的垄断势力。想去考科举?不存在的。
——
“程楚,叫爸爸,叫啊、叫爸爸!哈哈,嘟嘟哒哒·······警察抓坏人啦·········”程洲一天到晚抱着一岁的女儿不肯放手,强制性灌输“爸爸”这个连续音节。程洲感觉太幸福了,在后世,自己连老婆都没有;如今有了两个妻子,女儿也有了,不敢想、不敢想啊·········
他完全不恨“太昊”祖宗了。以前的种种磨难,毕竟都过去了,人总是善于遗忘的;何况,时刻记着过往的不愉快对生命健康并无好处。程洲现在对“太昊”给他参与这个游戏的机会只有感激,尽管“太昊”创造这个游戏只是为了自己“爽”·········如今,程洲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而且,这点收获,还远远不是终点··········
程洲决定下一代为≈039;木≈039;字边旁为名,这个的制定,就是确认辈份。在古代社会宗族关系中,辈份是很重要的一个体系,对国家稳定、文化传承都特殊意义。
而程洲决心另开家族分支,一方面是他对二哥程湖三哥程海的失望;另一方面,兄弟们为了个人发展,四处奔走各自为家,在古代形成分支也是必然的。
程洲定下≈039;木≈039;字边,其实潜在意识是跟赵佶叫板:你们家赵“桓”啊、赵“楷”、赵“构”这些垃圾,把华夏糟蹋成什么样子?你们也配姓赵你们家的木子边,我收回了,跟郭刚收回曹金的≈039;云≈039;字一样。
给女儿取个“楚”字,是为了纪念程洲程锋本来的故乡——湖北。
妻子孟佳懿是不太适应程洲自称“爸爸”这种“粗俗”俚语。这时候的中原,普遍称呼是父亲,很少会叫“爸爸”。其实“爸爸”一直都是文明社会对父亲的原始称呼。蛮族的数次入侵,导致传承断绝,结果就是“爸爸”这个称呼,要到民国以后才从国外再进入中国普及使用;搞得现代人以为爸爸是个外来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