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洵又派人去问:“将军估计羌虏会怎么样,应当使用多少人?”
赵充国答道:“老夫以为百闻不如一见。军事情况难以遥测,臣希望赶到金城,制定出作战方案后上奏。然而羌戎只是弱小的夷族,违反天意背叛国家,不久就会灭亡,希望陛下把这件事交给老臣,不要担忧。”刘洵想了想后笑着答应了。
于是,赵充国以古稀之龄督兵西陲。他领骑兵不满万人迅速出师,巧渡黄河,立稳阵脚,作好战斗准备。到达湟水岸边,羌人多次挑战,他坚守不出,只以威信招降罕、开羌,瓦解羌人各部落联合抗汉的计划,欲等羌人困顿之时再攻击。此时酒泉太守辛武贤上书请击罕、开羌,赵充国表示反对。
百官商讨后都认同辛武贤,刘洵遂下书责备赵充国。赵充国再次上书详陈利害,建议先诛先零,被刘洵采纳。先零羌逃走,死亡被俘者众,罕羌前来归顺。
公元前61年秋,刘洵赐书赵充国于十二月攻打先零羌。赵充国坚持上屯田奏疏,建议朝廷屯田湟中作为持久之计,提出亦兵亦农,就地筹粮的办法,可以“因田致谷”、“居民得并作田,不失农业”、“将士坐得必胜之道”、“大费既省,徭役预息”等“十二便”。
赵充国的奏书每次上报,都要被交给公卿大臣讨论。刚开始赞同赵充国计策的人有十分之三,中期十分之五,最后达到十分之八。刘洵下诏质问先前说赵充国计策不好的人,他们都磕头认错。最终刘洵同时采纳了赵充国屯田与辛武贤、许延寿出击的建议。
公元前61年冬,刘洵诏令强弩将军许延寿、破羌将军辛武贤、中郎将赵印出击西羌,斩首并降敌共八千余人;赵充国俘虏五千余。宣帝诏令撤军,只留下赵充国屯田。
公元前60年夏五月,赵充国奏疏被许可,整顿军队而返回。同年秋天,羌人若零、离留、且种、皃库一同杀了先零羌的首领犹非、杨玉,同其他首领弟泽、阳雕、良皃、靡忘一起,率领煎巩、黄羝部落的四千多人投降了汉朝。汉朝遂设置金城属国来安置投降的羌人。西羌遂定。
而刘洵在位时期,以“轮台诏令”为基本依据,认真总结了汉武帝时期推行经济政策的经验教训,大刀阔斧地进行调整政策,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汉武帝时期工商业官营政策暴露出诸多弊端,昭帝时期就引起了较大非议。公元前81年召开的盐铁会议上,众臣对这些政策进行了激烈的批评,导致了“罢郡国榷沽”的结果,但其他各项仍未罢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