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篇 第一百三十三章 宣武中兴(下)

刘洵亲政后,继续整顿这些政策,公元前66年九月下诏:“吏或营私烦扰,不顾厥咎,朕甚闵之。盐,民之食,而贾咸贵,众庶重困,其减天下盐贾。”由此可见,工商官营政策在昭宣时期虽然仍在执行,但经过整顿,这些政策的一些弊端,如官吏徇私枉法,贪污腐败等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了有效抑制,这有利于百姓的“休养生息”。

针对“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的现象,为制止土地兼并,刘询即位后,先后三次诏令把“赀百万者”的豪强徙往平陵、杜陵等地,而后将其土地或充为公田,或配给无地、少地的贫民。

还把国家苑囿或郡国的公田,借给少地或无地的贫民耕种,使他们尽可能地摆脱豪强的控制,重新变为国家的编户。刘询继续奉行了昭帝时期的轻徭薄赋方针。

公元前73年,刘洵即位不久,就免除了当年租税。后又对遭受旱灾、地震、病疾的地区,免除三年的租赋。

公元前67年,他下令降低一直很高的盐价,减轻老百姓过重的负担。

公元前55年,他下令减少天下口钱。公元前52年,又下令减收全国百姓算赋钱,1算减30钱。公元前51年,又再次诏令免除当年田租。

在徭役方面,也尽量减省。当时,漕运所消耗的人力很多,仅从关东向京师运谷400万斛,每年就需用6万人的劳力。

他采纳大司农中丞耿寿昌的建议后,在三辅、弘农、河东、上党、太原等郡买粮,供给京师所用,一下就减省关东多半的漕卒。在刘询的大力倡导下,各级官吏都将劝科农桑、发展生产作为首要政务。

刘询还派农业专家蔡葵为“劝农使”,巡视全国,指导农业生产。在刘询统治后期,国内经济繁荣,农业连年丰收,谷价创造了汉代的最低价,如此刘洵一朝就基本摆脱了楚国的低价粮食倾销,在刘洵看来虽然越国粮食廉价,但是将大汉的农业和身死存亡都绑在一个国家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本章完,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