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冏住到了洛阳父亲的房子,司马颖却去太庙拜祭了自己的父亲司马炎,收拾东西就回自己的封地去了。司马冏听到消息大吃一惊,跨上马赶紧追出去,一直追到洛阳城外七里涧的地方才赶上了司马颖。
司马冏滚鞍下马,拉住成都王司马颖的手说:“贤弟呀,为何不辞而别?”
司马颖也紧紧地拉着司马冏的手说:“半夜里梦见母亲了,她身体不大好,叫我回去,只能没打招呼就走了。”
司马冏亲热地说:“把母亲接到洛阳城来多好,比你那小地方热闹多了。”
司马颖摇了摇头:“母亲体弱多病,经不起折腾了。母亲在,不远游,做儿子的,只能尽孝道了。”
“莫不是贤弟不想帮我?”司马冏再问。
“哪能呢?”司马颖老实地说,“大哥是大才,小弟愚昧,帮不帮大哥都能应付。”
弟兄俩的这番对话,恰巧被路人听到了,到处传诵。都说,司马颖真是一个大孝子,不居功,不贪功,真是司马家的希望。
司马颖回到了家,司马冏的使者也到了,给司马颖各种奖赏。司马颖推掉了奖赏,还上表请求,奖赏自己的幕僚卢志等五人。这五人因此封了公侯,
一下子把手底下的人收拾得服服帖帖。
仅仅打动手下人还不够,司马颖随即又上书说,前一阵子大司马和司马伦在大战中,相持了很长时间,这一带百姓饥饿冻死不少,急需救济。朝廷又发了救济粮,运到了河北十五万斛,以赈济灾民。
抚恤百姓,谁想到了老百姓,谁就能得民心,司马颖比司马冏又先一步想到了。
卢志又给司马颖建议说,上次黄桥之战中,士兵阵亡8000人,经过夏暑,暴尸荒野,过去周文王尚能埋葬路边枯骨,何况这些人是为我们战死的士兵啊?!
司马颖听了,亲自督造了8000多个寿材,把死难的将士葬于黄桥北。还建立祠堂,找人写了碑文,详细记述了8000人的功劳、事迹,还派人去死难者的家里慰问,门口贴了功德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