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补给:
太武帝之后,随着对柔然作战的逐渐减少,北魏对于六镇的供给开始转为输血模式。
献文帝时,北魏在南征战果颇丰的情况下实行了租输三等九品制,即通过编户资产的多少分为三品和九等来评定编户应该缴纳多少赋税的制度。
作为赋税征收依据,北魏的上三品户输入京师,中三品户输入他州要仓,下三品输入本州。
而对于六镇地区来,三等九品租输制为其提供了一个自京师达于边镇的供给体系,除了本地的赋税收入之外,还有来自于临近六镇州县的补给和京师平城的输血,这在孝文帝迁洛以前,这个体系基本保证了六镇的供给问题。
在迁洛之前,担心由于迁都导致六镇断粮的孝文帝,多次下诏加大对六镇地区推邪三长制”和搜括隐户的力度,试图推动六镇地区的农业发展。
事与愿违的是,因为六镇地区的豪帅垄断了军镇中大职务并通过联姻、乡里关系等构成了共同的利益关系,三长制这种以“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里为党”分设三长来推行均田,并严重损害豪帅利益的制度在六镇地区实行基础很差。
关于气候:
六镇都处于中国的北方,不对,是更北方。
大家都知道,新疆北部、内蒙、陕北、晋北、东北这一溜,气候都比较寒冷,有时偏南些的地方都艳阳了,这一带还偶尔降降雪,所以,对于畜牧来,特别是在古代,就不是那么美好了。
在这样人为加自然的环境中,六镇的生活,其实并不好,又碰上朝政舒缓,朝堂上争权夺利,魑魅魍魉横行,在六镇这些偏远地方,一直被压着的妖魔鬼怪,终于找到了机会。
前面过刘腾对六镇的剥削,那真是不比石虎的儿子石邃好多少,风过留痕,雁过拔毛。
但,刘腾这样的,虽然出手狠,但,还能忍,至少刘腾不是猫在六镇,令六镇无法忍受的是,这些镇边将军。
在南边诸镇中,镇边将军无防寇御贼之心,惟有通商聚敛之意,其兵力皆用在了钞掠上,如果遇到强敌,便被敌所略,如果所有,便夺为自己的财富。
羸弱老统统抓去当劳工,收他们实绢,却给其虚粟。劳其力,薄其衣;用其工,节其食。长年累月的,再加上疾苦,死于沟渍者,常常十有七八。
吴、楚(这里指今长江中﹑下游一带)探知,其粮匮兵疲,屡屡来犯疆场。
就这样的军队,甲胄都长虫子了,可每日依然要消耗千金。
与柔然直面的北面,也没多好。
景明(世宗宣武帝元恪的年号)以来,北番连年灾旱,但,这些灾旱,并非全是灾,实是人为原因。
在这里,主将及其部下、僚属,霸占肥沃的土地,将贫瘠、荒芜的田地,分给民众,民众每年都不能从贫瘠的土地上得到足够的食物,日积月累的,便造成了“连年灾旱”的假象。
朝廷对此有了对策,让民众揭发这种持强凌弱之举,结果,每日居然有百多人前来,可见积弊之深,民生之困。
虽然不能逐一列举,但,从这些也可以想到,北魏到了此时,已经政治腐化,权贵奢侈,守宰暴敛,赋役、兵役繁重。
镇民中有不少人来自高车、山胡,他们和居住塞内的本族人保持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