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范汪非常意外,顺口了一句,“胡闹!”他倒是听王澹过,刘牢之用出钱修官道的代价,换取晋陵郡出役夫为刘家修建南山书院,只不过他范汪士林名士,为一家私人书院讲学,未免有份。
范宁拿出刘牢之给的纸封,递给范汪:“这是他请儿子转交给父亲的!”
范汪随意的拆开,扫了一眼,竟然是一片颇为精妙的文章,他忍不住双手捧起,仔细的看了起来。范宁见父亲如此作态,心中颇为好奇,却又不敢探头去看,只见到父亲不断地点头,到最后,竟然大声喝起彩来:“好,好,好!大丈夫当如是也!”罢把那篇文章放在桌上,大踏步出去了,这点时间因被贬带来的消沉之气,竟然横扫无余。
范宁拿起那篇文章,仔细的看了起来。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下之忧而忧,后下之乐而乐’乎。”
范宁喃喃地道:“怪不得,怪不得。士大夫正该有如此胸怀!父亲此次被难,便有些意志消沉,着实不该呢!”
在刘牢之焦急的等待中,冬月底,范汪终于给出了答复,愿意在南山书院授学。
刘牢之大喜过望,亲自赶着四轮马车,将范汪父子送到了南山的别院。这处别院位于南山的山腰,环境优美,规模宏大,引泉水流居期间,招云彩散布其上,当得起门口的大招牌:“城市山林”。
刘牢之给了范汪最高的礼遇,出入配备四轮马车,束修依照朝廷方镇的俸禄标准;作为书院的山长,南山书院运作的事情一言而决,刘牢之绝不干涉。书院配备榴版作坊,制作好的雕版随时可以交付给一品汇书坊印刷成册。
此时朝廷暗弱,朝政握于桓温之手,仕进无望的范汪正好可以在书院观望时局。他广发请帖,广邀好友幕僚同来书院,开坛讲学。一时之间,南山书院声名鹊起,吴郡、晋陵、广陵等地的读书人纷纷踏上求学之路。
在南山书院读书,免费住宿,也不需要交学费,只需要支付自己生活的费用。实在没有钱,南山书院也可以提供勤工俭学的方式帮学子们解决:抄书、刻板以及到刘氏族学代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