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章 45.beth数

φ(0)=形而上学,φ(1)=辩证法,……

φ(0)=辩证法,φ(1)=形而上学,……

φ(0)=减,φ(1)=增,……

4.beth。

从0、w出发,用包含基数运算(注意:包括基数乘方)的任意递归运算,或者说添加了幂集之后利用∑0-collection公理模式,可以得到一些序数,它们的上确界是poweradmissible序数。

比如,用基数运算可以得到2w=beth_1、2beth_1=beth_2等等,前w项利用∑0-collection得到beth_w,前beth_w项利用∑0-collection得到beth_(w+w),等等,这些所有的“beth”可以利用∑0-collection得到beth-fixed-point,然后还有第2、第3个beth-fixed-point,然后又可以得到beth-fixed-point计数函数的fixedpoint,然后不断地递归下去。

5.道藏。

《元始说先天道德经》

——元宗体系的思想根源

南宋李嘉谋注解,元人张善渊刊行。五卷。

《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注解》与老子《道德经》实为二书。

本书分为《妙》、《元》、《神》、《眞》、《道》五篇。李氏注解,逐章逐节,顺文衍义。

每篇九章,一千字;共四十五章、五千字。其内容晦涩,大致为解释《妙》、《元》、《神》、《眞》、《道》五词含义及其相生关系,并据此阐述“妙徼”、“有无”、“动静”、“隂阳”、“五行”、“八卦”、“九宫”、“道德”、“道法自然”、“清静无为”之道理,以及修眞养生原理。

李氏注解引述儒释道三教经书,逐章逐段解释原文,较为明白晓畅。认为天地万物生成顺序为由“妙”(虚无)而至“徼”(实有),修道者应从徼而返归妙本。此为全书宗旨。吴郡癸复道人雷所张善渊《序》云:“此元始所说《妙》、《元》、《神》、《眞》、《道》五篇,篇各有章,章章有言,合为五千,与我老子《道德五千》并传於世”。该书五千秘言与《道德经》玄文经异义通,参之方明有无妙窍,道法自然之旨。

经首为《妙篇》。

谓“道极不可名,寄之曰眞妙。

妙生元,元生神,神生眞,眞生道,道生德,德生徼,徼生妙,妙生元,无生有,有则有,无则无,有无相生,隂阳相推,太化变易”。

《注》曰:“妙之降曰元,元之降曰神,神之降曰眞,眞之降曰道,道之降曰德,德之降曰徼,徼者,小道也。众人自道降为德,德降为徼,徼入於有,一入於有,与道益离。

眞人自徼返入於妙,自妙入无,自无出有,欲建立则以无为有,欲寂静则以有为无,欲有则生天地不为多,欲无则返太虚不为少,以有以无出阳入隂,相生相推,如太化之变易”。

故妙、元、神、眞、道,此五者,道之名。

道者我之本眞,谓之元始之始,“游於妙,为无碍;游於元,为无知;游於神,为无方;游於眞,为无变;游於道,为无体;又降而游於德,不可以德名;细而游於物,不可以物间;精而与妙同游,不可得而见,粗而与物同游,不可得而隐;此至人所以出生入死,而以生死为旦暮之常者此也”。

次为《元篇》。

“元之所以为元者,非元也,乃妙形之始。形之所以为形者,非形也,乃混然而成,道自妙降而为元,始有恍惚之状,故曰妙元惚恍,忽然有象;妙元恍惚,忽然有物,物象出於杳冥之间,而有至精者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