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道:即探求道的本原。
(2)仁与义为定名:名,事物的名称。定,固定,一定。循名而得其实,名实相符,不可移易。仁和义具有一定的实际内容,所以说是定名。
(3)道与德为虚位:虚位,空位。道德是需要实际的内容去充实它,所以说是虚位。换言之,仁义和道德是具体和抽象的分别。
(4)故道有君子小人:君子之道,就是上文所说的含有仁义内容的道。小人之道,是没有仁义做内容的道。
(5)老子之小仁义:老子:“大道废,有仁义。”又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所以韩愈说是将仁义的内容缩小了。
(6)煦煦:和蔼的样子,这里却是指所爱不广博。
(7)孑孑:形容孤立,脱离现实。
(8)周道衰:指周平王东迁以后,政令不能统一全国。
(9)火于秦:秦始皇(嬴政)三十四年,下令烧毁秦国以外的别国历史书籍。不是博士掌管的民间所藏的诗、书、百家语,一律烧毁。
(10)不入于杨,则入于墨:杨,杨朱。墨,墨翟。这两句是指战国时代,人们不是相信杨朱的学说就是相信墨翟的学说。
(11)不入于老,则入于佛:这两句所说的情况是指汉以后直至唐代。
(12)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老者,尊崇老子学说的人。庄子书不止一次说孔子曾向老聃问道。
(13)吾师亦尝云尔:吾师,儒者指孔子。这句说,儒者以为,孔子确曾说过这样话,承认他自己向老子问过礼,并且把老子的话引来教他的弟子曾参。
(14)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求端讯末,是追问始末,探索全面的意思。
(15)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古之教者,就是下文所说的“先王之教”,实指儒教。今之教者,是佛教、道教和“先王之教”并立。
(16)圣人:是指通达事理的人。
(17)相生养之道:相互合作,维持生存和生活的方式和规律。
(18)中土:土质深厚,适于耕植的中原地带。
(19)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处,居。木处,相传洪水时代,人民在树上架巢而居。颠,颠仆。土处,就是穴居野处。
(20)赡其器用:赡,给足、充分供应的意思。
(21)为之乐以宣其湮郁:乐,音乐。宣,宣泄,发舒。湮郁和抑郁相同,情志抑塞不舒。
(22)怠倦:怠惰,不勤奋。
(23)符玺斗斛权衡:符,古代遣使、调兵等所用凭证。玺,玉制的印信,古时通用,到秦时成为皇帝专用印信的名称。权,秤锤。衡,秤杆。
(24)则诛:诛,作责罚解,是承上文臣民而言,责以“应得之罪”的意思。
(25)弃而君臣:而,作“汝”“你”解,下两句亦同,僧人见皇帝不拜,不行世俗上臣见君的礼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