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会为和大海当时是在一个深山中,赵会为和一位李老师是两个人一所学校,大海一个人一所学校。
大海和赵会为之间有过什么缘分?
赵会为开始的时候,也是民办老师,他运气好,很多民办老师转正的时候,他也转正了。山里的农民不知道公办老师有多么了不起,以为赵老师不论什么都好,从穷富差别方面来说,大海当时要比赵会为穷一些,大海吃的粮,是生产队分的玉米颗颗,要把它加工成玉米粉子,才能做成、玉米糊汤吃,不过,当时在山里,把这玉米糊汤做得稠一些,有酸菜就着吃,也是很好吃的,只要能让肚子不饿就行了。
大海当时在这深山里,还不真正懂得如何处理好和当地群众的关系。
一切按自然之道,合于自然,大海当时处理一些事情,就根据当时那样做了,却想不到后来遭到了非议。
大海第一次见到赵会为的时候,是在一个小街,一个小学的教室,当时开全区教师会,他见到过赵会为,嘴里补着银亮亮的牙齿。
赵会为当时和大海不是一个公社的老师,过了一段时间后,他竟调到了和大海同一个公社,同在一个大队的学校,而且都是山高路远的山里。
赵会为对大海有三件事,以后作了公开的批评。
大海当时喜欢读书,遇上什么书读什么书。大海从他三叔那里,得到了几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他虽然读不懂,记得读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法兰西内战》等篇。
马克思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这样一句话,“要摘真实的花朵。”马克思很重视实际实事的,很重视人的实践行动作用。
大海当时在的学校,以西一座高高的山上,有姓伊的一家人,有祖孙三代,在一起生活,孙子伊学,在大海的学校里上学,当时上三年级。
伊学的爷爷,重视孙子的学习,对大海特别好,在生活方面给予一定的关心,送过自己种的菜,还有自打的核桃油两三斤。
有一年冬天,一天晚上,伊学的爷爷来到了大海的学校。
大海当时见到的伊学的爷爷,是一个大高个子,脸色黑黑的,说话声音厚实饱满,而且有一种清亮度,像是铜锣声发出后的余味。这位伊学的爷爷对大海,像是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好。
冬天到了,那一年冬天似乎格外的冷。伊能的爷爷,好多次伊学放学回家后,问伊学:“伊学,你们张老师屋子你感觉冷不冷?”
伊学是一个不到十岁的小学生,他的脸红朴朴的,一双清沏的眼睛又圆又大,显得极有神光,他年纪虽少,却能对周围世界的一切事情有所感知,和他自己给的独特地判断。
冬天的时候,伊学和别的同学一样,坐在一个冰冷的大教室,听老师给他们上课。
大海让伊能等同学,把语文课上的生字,每一个抄五遍。伊能拿出作业本,放在桌前,用铅笔抄生字的时候,手冻得握铅笔都握不紧。
伊能对大海老师说:“张老师,能不能不让我们少抄些生字?手冻得握不住铅笔。”
下课后,大海和他的学生在一起,玩猫逮老鼠的游戏,有一个小学生在前边逮,大海在前边,后面一个接一个的同学,都扯着前面同学的一个衣角。老师和学生每一个人的双脚在地上不停的转动,身子也跟着转动,他们用这样的办法,在操场上活动,让全身变得热起来,用这样的办法对付寒冷。
当伊学的爷爷,问伊学老师冬天冷不冷的问题,伊能根据他自己的体会果断地说:“冷!”
伊能爷爷说:“伊能,你明天到学校了给张老师说,爷爷说了,让张老师晚上到我们家来。”
伊能说:“我到学校了给张老师说说,就怕张老师不一定听我说的。”
第二天放午学时,伊学的爷爷来到了学校。
伊能的爷爷,站在大海给学生批改作业的小屋,对大海说:“张老师,不要做午饭了,到我们家吃午饭?”
大海感觉到伊学的爷爷,对他说的话是真诚的。他想拒绝不去,感觉对不起伊学的爷爷,说:“那就到你那儿去吧。”
大海、伊学和伊学的爷爷,出了学校的教室,沿学校西边一条上山的路,不停地向山顶走去。
走了约有一里山路,到了伊学的家里。
伊学的奶、父亲、母亲全家人,对大海地来到,像是家里来了一位贵客一样,特别高兴。
山里人对付寒冷,是疙瘩柴火,热炕头。炕洞前,有一个挖好的四方小池,小池内火灰满盈。伊学的爷爷,在小土池内放了一个很大的木柴疙瘩,不断地放着小柴,烧起红红的火焰,大海和伊学坐在火前,全身暖暖的。
伊学的爷爷对伊学的母亲说:“张老师来了,煮一块腊肉吃。”
这天中午饭,大海在伊学家,吃了腊肉,喝了伊学爷爷做的玉米酒。
伊学爷爷家养的有两条黄牛,有猪,山上有好多棵大核桃树。伊学的爷爷是一个住在高山上,能吃苦的农民,伊能的父母亲也是一样,大海感觉里,伊能的母亲,也是一个会干体力劳动的人,虽然吃一定的苦头,但这一家人,却过着一种他们自己的幸福生活,喝的玉米酒,是他们自己做的,有一大瓷玉米酒。吃油是自己的核桃树的核桃,打油自己会打,也有这方面工具。
大海这天晚上,和他的小同学伊学睡在一个热炕上,和他小时候,冬天晚上,在爷爷奶奶的热炕上一样的温暖。
第二天早晨,吃过早饭走时,伊能的爷爷还送给了大海两瓶核桃油。
大海当时吃油有困难,拿出了五无钱给伊能爷爷,伊能爷爷无论如何也不要。
伊能爷爷说:“张老师,你只要给我,把我伊学教好就行了。”
这让大海感受到了山区学生家长,待他的温暖,想起来,总是很感动的。
大海的后来离开了这个深山区,想起那里当民办老师的一些感动的事情,总让他难忘记。
大海的舅舅在关中,想给大海介绍一个对象,大海离开了那个深山,坐车来到了关中。
大海到了舅舅村子的时候,村子里人男男女女对大海都格外热情,像接待客人一样,到舅舅的家里来看大海。
村人听大海的舅舅说,大海会唱歌,都要求大海给他们唱歌曲。
大海在舅舅家里,吃上了白面馒头,肚子不饿了,全身有力量了,全身的精气神得到了大恢复,就给舅舅村子里到舅舅家里的村中人,唱了一曲又一曲。
比如说:阳春三月喜雀叫喳喳,表达喜悦情绪的眉户戏的唱腔等。
大海每唱一首歌曲或一段眉户唱腔时,来到大海舅舅家里的村人,还要给大海拍手鼓掌,这让大海特别开心。
舅舅村子里,有一位个子高高的女子,脸色雪白,将脚后跟抬得高高的,专心地看大海唱歌。
大海到西安车站候车室时候,他坐在候车室,倚着墙壁,突然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快乐,那一段心中的闷气给消掉了。
大海在心中默默地唱了一首歌曲一首歌曲,他立即感受到,他前面的天地更大了。
大海初到他的关中舅舅家里时候,村中乡亲们一直陪着大海到晚上很久。
大海的知音朋友在哪里?村中一位会搞说唱艺术的人,还到了舅舅的家里,听说村中来了一位如音乐家一样的大海,他当时也在舅舅家院子里站着,听大海唱歌,很有些新鲜感。
村中的艺术家到村人走散了的时候,还对大海说:“我搞的是说唱艺术,我只用一个小鼓,到任何村庄演出,村中人就给我拿钱拿粮,我是靠自己的技艺吃饭。”
大海从来没有听说过,用说唱形式还能养家糊口。
大海的舅舅给他所在的村子里队长会计都说好,同意大海到他们队上来住,同意落户,大海和舅舅在一个村子。
大海在舅舅家住了几天,大海的妗子每餐都给大海做好吃的饭菜,大海感受到了这里明显和老家不一样,生活方面不愁吃的。
有一天中午,妗子给大海做了一碗粉条,里面还有几块猪肉,桌子上还有很大的馒头,大海当时感受到人在吃饱饭满足之后那种舒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