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赵会为和大海当时是在一个深山中

大海来到了关中,他的舅舅这里后,有时大海想起他在a县当民办教师的经历,曾经给过他很多帮助的人,不知从哪一个人哪一件事写起,最先想到的是,是他的二娘。大海得到过他的二娘之间哪些帮助?佛说,世界上一切事情都是有因缘的,从今世之缘,能看出前世之缘,还能推想出以后人生际遇的事情。是不是这样,假如这样去想时,会多一种智慧地思考,会对一种不起眼的小事,多了些故事性的趣味。

大海的前世,是一个有钱人家,家里有很多书,在乡村的小学当老师。

村中有一位穷人家的女儿,叫凤莲,她喜欢读书,可是她的父母亲给她买不起书。

有一天,凤莲对她的父亲说:“大,我很喜欢《诗经》,能不能给我买一本诗经,让我来念念?”

凤莲的父亲说:“读书是富人的事情,咱们家连生活都非常困难,那有钱给你买《诗经》的书来读,你就收下这买诗经书看的心吧!”

凤莲路过一家富裕人家里时,听到了家里有吟诵《诗经》的声音,吟诵的诗,正是《诗经》开篇的第一首:

《国风?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

不说诗意有多么美,听到了屋子有小学生吟诵这首诗如歌唱般一样的声音,很打动凤莲,她萌生了一定要在村子里借到这本书看的想法。

凤莲几经周折,经打听,得知村中有一个叫大海的读书人,家中有类似《诗经》这样的书很多。

有一天早饭之后,凤莲到了大海家里,对大海说:“大海,听说你有一本《诗经》,能不能借我看看?”

大海说:“我最近正在读《诗经》,你过半个月之后,到我家来,我一定把这本书给你看!”

凤莲当时不知为什么?她感到她喜欢这本《诗经》,喜欢它,就想很快地得到这样一本书。她为什么喜欢这本书?她感到有一种古老的中国大地之美的信息,全在这本书中,如果能读懂这本书中任何一首诗,就能和先祖们对话,倾听到他们内心中的声音,他们是用心用情表达对大地万物,对人那种纯真的感情的。

凤莲在梦中,得到了《诗经》这样一本书。

过了半个月之后,凤莲到了大海家里,就在大海家的书房。

凤莲说:“大海,把你的《诗经》借我看看?”

大海说:“你上次找我的时候,我本可以一下子给你看,为了试试你是不是真心想看这本书,我才有意拖延了半月,没有想到,你半个月之后,还真的来我家借这本书,这本书,我就送给你看吧。”

大海从他的书房柜子中,找到了这本《诗经》,给了凤莲的手上。

凤莲从此就得了这样一本书,带回家后,有时间就如饥似渴地读起来,还背会了好多首,她发现她读得越认真,背的遍数越多的时候,像是古人的心走进了她的心中一般。

凤莲的家里因为是穷人家,每年春天的时候,全家的粮总不够吃。

凤莲到了大海的家里,求过大海,帮助她借些玉米。大海说:“你先回家,我和我的父亲商量一下,商量好了,再让人给你传话。”

凤莲回到了她的家里。他的父亲问:“大海借不借给咱们粮?”

没有想到,过了两三天之后,大海到了凤莲家里,肩膀上扛了一大袋子玉米,有八十多斤,满头大汗。

大海说:“我给父亲说好了,父亲让我就给你扛一袋玉米,先送过来。”

八十斤玉米,不少的玉米。这八十斤玉米,让凤莲家渡过了几天的生活,少在那个春天挨些饿。

这一个神话般的故事,大海心中,感到它是真正发生过一样。

经过了多少年轮回,大海的灵魂和那位曾向大海借过书借过粮的凤莲的人,又同来到现世世界,不过,他们的身份地位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凤莲何人?就是大海的二叔的爱人,二叔,就是大海父亲的亲二弟,是这么一种亲情关系。

大海上初中的时候,就在a县城关中学上的学,大海是离开他的老家四百多里路。

大海的二娘,在离县城八里一个小学当民办教师,后转正。当民办老师的时候,大海二娘和她的孩子,都吃生产队的粮,分给的粮大多都是玉米。

一年春天的时候,大海在学校学生食堂没有饭票粮票了,他本来还有一些不多了。这怎么办呢?不给学生食堂交玉米糁子,就很快没有什么吃的了,没有吃的了,就不能安心上学读书。这问题怎么解决呢?

大海想到了他能求的人,只有他的二娘。星期六放学后,大海步行来到了他的二娘家。

大海的二娘家,实际上就是一所小学,大教室以西有一大间屋子,南一半是厨屋,北一半是批改作业和休息的屋子。

大海就在他的二娘给学生批作业和休息的屋子,对他的二娘说:“二娘,我在学校学生食堂饭票、粮票都没有了,没有吃的了。”

大海的二娘说:“我家里有玉米,我联系一下村子里的人,用人家的牛,用人家的磨子,推些玉米糁子,你帮助赶牛。”

大海说:“我听二娘的安排。”

大海的二娘想用村中人养的牛推玉米糁子,就要给人家事先打一下招呼。

大海的二娘学校以北的村子中,有一家姓石的人家,养了一条黄牛,他家还盘有磨屋。

大海的二娘到了姓石的人家里,大海的二娘对石家的男主人说:“我明天一早用一下你家的牛,推些玉米糁子?”

石家的男主人说:“我已经答应队里支书家用牛推麦子面,你就等着吧。”

大海的二娘说:“下周星期天一早行吧,到时,我让我侄儿帮助赶牛?”

石家男主人说:“这没有问题的!”

这一位石家的男主人,他的以下两个孩子,一个儿子,一个女儿,都是汪老师教的,已经上了初中,这汪老师教他的孩子学习,也是费了一定的苦心的,他的孩子学习开始时,总不上路,汪老师手把手教,一个字一个字教认教写教学习造句,在语文学习方面进步很快!汪老师推玉米糁子,他怎么不答应人家。

大海的二娘知道这一家人待人是怎么一回事,是一位能帮助村中任何人的好人,他家养的牛,队里人要用时,给他说一声都会答应的,她想我并且教过他的儿子女子,都是我的学生,如今虽然到别处上学去了,可是这种家长和老师的情份还在。只要求他一下,用一下的他的牛,是没有多大问题的,可是没有想到他说得晚些。

大海原来以为,本周就能帮助二娘推玉米糁子,他到学校的时候就能拿上,没有想到还要一周。

大海的二娘从村子里回到了小屋,对大海说:“这一周用人家的牛推玉米糁子还不行,人家已经给别人用了,下一周星期天用牛没有问题,你下一周六下午就来。”

大海说:“好!下周下午放学我就来二娘这里。”

大海的二娘说:“我把家里的玉米,先给你拿十多斤,先把这一周吃的坚持下去,到了下周多给你拿些。”

第二天下午,大海从二娘家走的时候,二娘给他在一个小袋子装了十多斤玉米糁子,大海带到了学校,交给了学校的食堂。

过了一周之后,如大海所愿。大海到了二娘的学校,星期天,大海帮助二娘扛着一大袋子玉米,最少有六十多斤,扛到了石家的磨台前,石家人提前把牛喂饱了,那牛推磨子的时候,很用力,沿磨台转了一圈又一圈,大海跟在牛屁骨后边,手中拿着一个竹鞭子,牛不好好走的时候,轻轻地打几下,那牛就走得快了起来。

这天早晨,二娘在石家推好了玉米糁子后,用一条大的长布袋,给大海装了五十多斤玉米糁子,扛到了学校,交给了学校食堂,得了钱票粮票,够很久一段时间的伙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