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
勃,字子安,太原人,王通之诸孙也。六岁,善辞章。麟德初,刘祥道表其材,对策高第。未及冠,授朝散郎。沛王召署府修撰。时诸王斗鸡,会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闻之,怒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登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之功,赋诗见情。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畤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勃至入谒,帅知其才,因请为之。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酒酣辞别,帅赠百缣,即举帆去。至炎方,舟入洋海溺死,时年二十九。
【注释】
1太原人:实为山西河津西北人,与王绩同,太原是王氏郡望。
2王通:隋末大儒,谥文中子,其次子王福畤就是王勃的父亲。诸孙:本家孙辈,亲孙。
3麟德:唐高宗年号(664—665)。
4刘祥道:字同寿,唐魏州观城(今河南清丰南)人,官至宰相。
5对策:古时应荐举、科举的人回答考官有关政治、经义的策问。
6冠:中国古代男子二十岁加冠,表示成年。
7朝散郎:官名,唐朝文阶官从七品上叫朝散郎。
8沛王:即李贤,字明允,唐高宗李治第六子,武则天生。龙朔元年(661),徙封沛王。上元二年(675),立为皇太子。后为武则天所猜忌,被迫自杀。署:委任。修撰:官名。
9斗鸡:以鸡相斗来定胜负的娱乐形式,曾被视为消遣解闲、夸豪斗富的手段。
10檄(xi):古代用以征召、晓谕、申讨的官方文书,若遇急事则插上鸟毛或鸡毛,称羽檄。王勃之所以想到写檄文,或与羽檄有关。英王:即李显,唐高宗第七子,武则天生。高宗死后即位,是为唐中宗。武则天临朝称制,废为庐陵王。神龙元年(705)复辟,景龙四年(710)被韦后毒死。据考,李显仪凤二年(677)始徙封英王,而在李贤封沛王时期,他被封为周王。
?高宗:即李治,唐朝第三代皇帝,太宗第九子。贞观十七年(643),皇太子李承乾谋杀魏王李泰未遂,事发,承乾被废,魏王泰亦受黜,李治被立为皇太子。即位后纳武则天。李治患风眩,难于主政,武则天开始参与朝政,进而决定国家大策,并称“二圣”。
?剑南:道名,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因在剑阁之南,故名。王勃被废黜后,曾到四川,其《入蜀纪行诗序》说:“余自长安观景物于蜀,遂出褒斜之隘道,抵岷峨之绝径。”
?旷望:远望。
?诸葛:指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匿(ni):隐藏。官奴:也叫“官奴婢”,没入官府为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