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解决夹生问题

团队成员们也纷纷献计。专攻流体力学的孙宁盯着复杂的草图,忽然灵光一闪:“既然要让气流卷起来,我们何不把风道从直线型改成螺旋型?让热风在吹出的一瞬间就自带旋转,在有限的空间内形成更复杂、更充分的湍流,这样热交换效率不就上去了吗?”

李复兴的灵感瞬间被点燃,他抓过笔在设计图上迅速勾勒出一个螺旋形风道的轮廓,同时口中念念有词地分析道:“这个思路有戏。螺旋结构能强制热风在腔体内走更长的路,从而延长和食材的接触。但关键在于,我们必须把控好风速与风压,否则就可能得不偿失,影响整体加热效能。”

此后的数日,整个团队都泡在了实验室里,夜以继日。

他们打造了多个风道形态各异的空气炸锅原型机,并动用了专业的风洞测试台,用以模拟腔体内部的热气流动态。

每一次测试,所有人的目光都牢牢锁定在仪器的读数上,并仔细辨别风道中烟雾的飘散轨迹,借此评估热风的循环效率。

在一次实验中,那个备受期待的螺旋风道模型虽然确实改善了热风的分布均匀度,但测试品边缘区域依旧出现了焦糊的迹象。

负责数据解读的刘全紧锁眉头,指着屏幕上的热力图说:“只改变风道形态还不够,数据表明,我们必须同步调整风扇的转速和出风角度,让气流的速率和方向能精准匹配食材的受热需求。”

于是,新一轮的攻关转向了风扇的优化。

团队设计出一套转速和角度均可调控的风扇模块,将其装配到原型机上,再次投入测试。李复兴亲自上阵,一遍遍地微调着风扇参数,一边密切注视着食材的受热变化。

在经历了数十次枯燥的重复与尝试后,他们总算锁定了一组近乎完美的风扇参数:风扇以一个特定的速率旋转,同时扇叶微微上扬,这样一来,吹出的热风不仅能均匀地覆盖食材表面,更能有效穿透其较厚的中心部位。

然而,李复兴追求的是极致。

他想到,烹饪千变万化的食材,对热风的要求也必然是动态变化的。

为了达成更智能的精准温控,团队决定在炸锅内部署多个温度探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