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5页

本土企业以及海外领地企业的利益冲突,帝国上层担心的伟大不掉等问题,都是导致了北美洲本土化遥遥无期的根本原因。

当然了,这只是普通人的看法!

圣天子的看法又不太一样!

在圣天子看来,未来北美洲本土化是必然的,甚至是人力不可阻挡的,从帝国本身而言,这兴许会有风险和鼓励,但是对于整个华夏民族而言,这是必须要去做的事。

那啥,以后就算北美洲和帝国本土打起来了,那也是华夏人自己内斗,说不准双方的领导人都还是李氏皇室的藩王呢。

哪怕打烂了,这肉都还在锅了。

所以,李轩并不太担心这些。

再说了,就算北美洲工业化后会出现一定的伟大不掉的现象的,但是只要在通讯、军事部署方面做好应对,那么其实问题也不会太大。

比如说等无线电搞出来后,北美洲一有什么事本土方面就知道,这应对起来自然就简单的很。

再有军事部署,多采取异地部署的方式,在北美洲多驻扎本土征召的士兵和军官,也不怕他们镇压叛乱的时候下不了狠手。

最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就算是工业化后,国防工业也不能扔给海外本土。

而等后续科学技术继续发展,军械武器的生产难度进一步提升的时候,其实海外本土造反的难度也就越大。

燧发枪他们随便改一改机械设备就能够批量制造。

但是李福步枪这种后装线膛金属步枪,没有专门的兵工厂,可是没办法批量生产。

至于战舰这种就更不用说了,有造船厂没用的,还得有一整套完善的工业体系,其中随便被卡主一点,那么就得完蛋。

而国防工业,向来都是大唐控制最为严苛的产业,生产各类武器都是需要牌照的,目前持有国防牌照的企业,依旧是只有三大武器公司而已。

其他企业要是敢生产制造武器,那么就是犯法!

部分重点行业进行控制,解决无线通讯,控制高等教育,同时在具体的经济政策上不搞什么偏袒,并加大两地的移民交流。

诸多措施坐下来,李轩觉得不敢说太久,但是几十年内应该能够保证北美洲的稳定。

至于几十年乃至百年以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李轩才懒得管呢。

要叛乱就叛乱,要打仗就打仗,反正他李轩到时候都死翘翘了,那还能管得了那么多啊。

反正他李轩都已经把儿子们分封到全球各地去了,再怎么打,那也是自家儿子,老李家还是皇室。

圣天子对北美洲的本土化进程,是有着自己的计划的,首先就得先解决无线电通讯再说。

在这之前,还是保持老样子吧。

这种情况,美洲事务衙门的官员们也是知道的,甚至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也都是这一政策的支持者。

他们虽然是在美洲事务衙门任职的官员,但他们首先是帝国官员,他们的任务可不是帮北美洲完成工业化乃是独立,而是帮帝国掌控这一地区。

所以他们最近几年也是不谈什么北美洲本土化了。

但是呢,他们还是觉得需要修一条东西铁路,把北美洲的东西海岸给连接起来,这不仅仅是为了更好的开发腹地的大量土地,同时也是为了缩短帝国本土前往北美洲东部海岸的距离。

这不仅仅对经济开发有好处,而且对帝国更好的掌控北美洲也是有好处的。

问题就是,在北美洲短时间内无法本土化的情况下,该如何修这一条铁路?

最后,他们想出来了一个办法,不对,也不能说是想出来的,而应该是抄袭的。

那就是铁路沿线局部本土化!

第1851章 妄议国本

大唐帝国在全球范围内攻城掠地,并进行海外领地开发的数十年里。

先后尝试了诸多不同的方式。

比如在夺取海外领地上,大唐采用过的方式就是多种多样,甚至可以说大唐夺取每一个地方所采用的方式都有所差别。

比如说最早的海外领地棉老岛,大唐就是把这地方直接当成了无人岛屿,然后进行移民开发的。

但是在万丹省的东丹岛上,当初谋取万丹的时候,采取的乃是大唐西洋公司和当地的万丹王国签订协议,直接购置了一片土地。

后来其他地方,大唐也是尝试过采取限期十年、五十年、一百年、一千年等期限的租借、永久租借等租借方式,而让当地土著同意租借的方式也是有友好协商,有武力逼迫,或者干脆是自导自演等等,这些地方大多存在于当地土著比较强悍,又或者是大唐有所顾忌的地方,比如说欧洲地区、奥斯曼帝国。

大唐帝国在欧洲各地的港口殖民地、使馆区普遍都是采取租借或者购买的方式。

租借或者购买都还算是好的,更多时候,大唐都是把当地当成无主之地,然后过去建立移民据点。

还有在部分地区,则是通过各种方式割让等。

比如说休达以及巴库,这两个地方就是典型的割让。

所以大唐获取海外领地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不限于租借、购买、割让等方式。

同样的,大唐帝国在开发这些海外领地的时候也是采取不同的方式,往往是针对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一套方法。

比如说南洋诸岛地区,大唐采取的是逐步本土化,最后实现全面本土化的方式。

而在南洋半岛,则是采取了迁移当地各国,然后直接把整个南洋半岛都当成本土进行移民开发经营。

而西北等新占领地区,更是连本土化的过程都省了,往往都是直接设省,那么大陆本土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