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文种不听,执意留下来继续为越王效力。
果然,后来勾践赐文种一剑,“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
文种被逼之下,无奈自杀。
离开越国的范蠡,辗转来到了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带领儿子和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
他们戮力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没有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
范蠡仗义疏财,施善乡梓,他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
他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
于是三年后,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飘然离去。
恢复布衣身份之后的范蠡,第三次迁徙至陶(今山东肥城的陶山),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的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当地民众皆尊陶朱公为财神,乃我国道德经商的“儒商”之鼻祖。
史学家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史书中有语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范蠡丰富的经营思想,是值得学习借鉴的。
特别注意选择经商环境,把握有利时机,运用市场规律,做事有准备,不盲目。
做到了“据时而动,得失均衡”。
范蠡关于把握时机的全面论述具有很高的意义,具体而言就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按照“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原则,顺其自然、待机而动。
他开创性的提出的“待乏原则”,实际上是要求经营者站在时机的面前,候时转物,超时以待,不要人等货,应让货等人,就像以网张鱼,须迎之方能获猎。
范蠡遵循“经济丰欠循环论”而经商,要准备别人没有的或想不到的货物,这样才能在市场上占据优势。
“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
知道要打仗,所以要从各方面做好准备,知道货物何时需用,才懂得货物的价值。
只有把“时”和“用”这两者的关系搞清楚了,那么各种货物的供需情况和行情才能看得清楚。
“抓住现时,得时无怠”,要清楚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
“从时而追”,处于这种境况要讲究一个快字,指出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